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引言 | 第10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意义及目的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对象 | 第12页 |
1.4 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 | 第12-13页 |
1.4.1 文献法 | 第12页 |
1.4.2 问卷调查 | 第12页 |
1.4.3 访谈法 | 第12-13页 |
1.4.4 数据分析法 | 第13页 |
1.5 相关理论支持 | 第13-15页 |
1.5.1 交换理论 | 第13页 |
1.5.2 连续性理论 | 第13-14页 |
1.5.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| 第14-15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5-20页 |
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5-16页 |
2.1.1 英国 | 第15页 |
2.1.2 美国 | 第15-16页 |
2.1.3 日本 | 第16页 |
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6-17页 |
2.3 概念界定 | 第17-19页 |
2.4 研究思路 | 第19-20页 |
3 H社区离退休职工的社区养老服务现状 | 第20-31页 |
3.1 H社区情况介绍 | 第20页 |
3.2 H社区单位制的变化 | 第20-22页 |
3.2.1 人口上的变化 | 第20页 |
3.2.2 相关福利政策的变化 | 第20-21页 |
3.2.3 人际关系的变化 | 第21页 |
3.2.4 生活空间的变化 | 第21-22页 |
3.3 H社区离退休职工特点 | 第22-23页 |
3.3.1 知识型离退休职工 | 第22页 |
3.3.2 实干型退休职工 | 第22页 |
3.3.3 沉默型离退休职工 | 第22-23页 |
3.4 离退休职工基本情况 | 第23-27页 |
3.4.1 数量分布 | 第23页 |
3.4.2 H社区离退休职工基本情况 | 第23-24页 |
3.4.3 子女是否能够提供照顾 | 第24-25页 |
3.4.4 离退休职工学历分布 | 第25-26页 |
3.4.5 健康情况 | 第26-27页 |
3.5 H社区离退休职工社区养老服务现状 | 第27-28页 |
3.5.1 总体发展 | 第27页 |
3.5.2 生活照顾 | 第27-28页 |
3.5.3 医疗护理 | 第28页 |
3.5.4 社区活动 | 第28页 |
3.6 H社区离退休职工社区养老服务多元化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| 第28-31页 |
3.6.1 案例一:“老年雷锋” | 第28-29页 |
3.6.2 案例二:一老帮一小 | 第29-31页 |
4 H社区离退休职工的社区养老服务问题和需求 | 第31-39页 |
4.1 H社区的社区养老服务问题 | 第31-37页 |
4.1.1 H社区养老服务活动项目不全、活动场所等资源有限 | 第31-32页 |
4.1.2 H社区的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主体不明确 | 第32-33页 |
4.1.3 上门社区养老服务缺失 | 第33页 |
4.1.4 离退休职工社区养老服务的人力资源匮乏 | 第33-34页 |
4.1.5 无专业老年餐服务 | 第34-35页 |
4.1.6 H社区已有社区养老服务使用率、了解率、满意度低 | 第35-36页 |
4.1.7 失独老人生活无人照顾,精神、心态无人慰藉 | 第36-37页 |
4.2 H社区的社区养老服务需求 | 第37-39页 |
4.2.1 生理需求 | 第37-38页 |
4.2.2 精神安全需求 | 第38页 |
4.2.3 自我实现的需求 | 第38-39页 |
5 思考与建议 | 第39-46页 |
5.1 社区养老服务完善 | 第39-40页 |
5.1.1 生活照顾 | 第39页 |
5.1.2 医疗服务 | 第39-40页 |
5.1.3 社区活动 | 第40页 |
5.2 构建单位型社区离退休职工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| 第40-43页 |
5.2.1 社区工作者专业化,发展H社区志愿团队 | 第40-41页 |
5.2.2 引入社会组织 | 第41页 |
5.2.3 打造离退休职工老年大学 | 第41-42页 |
5.2.4 建立老年餐桌 | 第42-43页 |
5.2.5 建设网络化社区养老服务 | 第43页 |
5.3 形成社区离退休职工社区自助互助共助等模式 | 第43-46页 |
5.3.1 离退休职工社区养老服务自助互助模式 | 第43-44页 |
5.3.2 离退休职工社区养老服务共助模式 | 第44-46页 |
结论 | 第46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附录 | 第50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