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背索斜拉桥拉索断裂体系强健性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2 斜拉桥断索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| 第9-12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0-11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1-12页 |
1.3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12页 |
1.4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2-15页 |
第二章 无背索斜拉桥体系及相关参数研究 | 第15-31页 |
2.1 研究概述 | 第15页 |
2.1.1 研究背景 | 第15页 |
2.2 无背索斜拉桥体系结构特征 | 第15-19页 |
2.2.1 支承体系比较 | 第17页 |
2.2.2 索塔 | 第17-18页 |
2.2.3 主梁 | 第18页 |
2.2.4 拉索 | 第18-19页 |
2.3 无背索斜拉桥强健性标准研究 | 第19-24页 |
2.3.1 结构强健性的概念和意义 | 第19-20页 |
2.3.2 无背索斜拉桥体系与强健性 | 第20页 |
2.3.3 结构破坏定义 | 第20-22页 |
2.3.4 结构破坏准则 | 第22-23页 |
2.3.5 结构极限承载能力分析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4 无背索斜拉桥体系冗余度分析 | 第24-26页 |
2.4.1 冗余度和关键构件 | 第24-26页 |
2.4.2 斜塔无背索斜拉桥敏感性分析指标 | 第26页 |
2.5 计算模型及荷载说明 | 第26-29页 |
2.5.1 结构相关参数 | 第26-28页 |
2.5.2 计算模型 | 第28页 |
2.5.3 计算荷载及荷载组合 | 第28-29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分析方法研究 | 第31-35页 |
3.1 静力分析方法 | 第31页 |
3.2 动力分析方法 | 第31-34页 |
3.2.1 考虑破坏原因的动力学方法 | 第32页 |
3.2.2 不考虑破坏原因的 AP 法 | 第32-33页 |
3.2.3 AP 法加载模式 | 第33-34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拉索断裂静力分析 | 第35-59页 |
4.1 无损模型承载能力分析 | 第35-37页 |
4.1.2 成桥索力调整 | 第35-36页 |
4.1.3 模型加载 | 第36-37页 |
4.2 有损模型体系强健性分析 | 第37-57页 |
4.2.1 同侧单根拉索断裂体系强健性研究 | 第38-46页 |
4.2.2 同侧多根拉索断裂体系强健性研究 | 第46-52页 |
4.2.3 异侧多根拉索断裂体系强健性研究 | 第52-57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第五章 拉索断裂动力分析 | 第59-81页 |
5.1 同侧多根拉索断裂体系强健性研究 | 第59-69页 |
5.1.1 体系强健性研究 | 第59-69页 |
5.1.2 规律小结 | 第69页 |
5.2 异侧多根拉索断裂体系强健性研究 | 第69-79页 |
5.2.1 体系强健性研究 | 第69-79页 |
5.2.2 规律小结 | 第79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81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6页 |
致谢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