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纺织品风格仪的机织物多重性能及硬挺度的建模与表征
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31页 |
1.1 概述 | 第15-16页 |
1.1.1 课题的研究背景 | 第15页 |
1.1.2 课题的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6-27页 |
1.2.1 织物风格研究及评价方法回顾 | 第16-18页 |
1.2.2 织物风格仪器现状及水平 | 第18-20页 |
1.2.3 基本力学性质理论研究及表征方法回顾 | 第20-27页 |
1.2.4 织物风格研究存在的主要科学技术问题 | 第27页 |
1.3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| 第27-30页 |
1.3.1 研究目标和内容 | 第27-28页 |
1.3.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、技术路线和创新性 | 第28-30页 |
1.4 章节安排 | 第30-31页 |
第二章 综合风格测量系统构造、原理及抽拔测量 | 第31-44页 |
2.1 CHES-FY的结构组成及功能特征 | 第31-32页 |
2.1.1 CHES-FY的基本测量结构特征 | 第31-32页 |
2.1.2 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| 第32页 |
2.2 CHES-FY系统配置 | 第32-37页 |
2.2.1 系统硬件配置 | 第32-35页 |
2.2.2 系统软件配置 | 第35-37页 |
2.3 系统抽拔测试方法 | 第37-38页 |
2.3.1 CHES-FT典型抽拔过程 | 第37-38页 |
2.3.2 CHES-FY系统的测量步骤 | 第38页 |
2.4 试样制备与表征指标 | 第38-41页 |
2.4.1 试样制备 | 第38-39页 |
2.4.2 典型的测试曲线及曲线特征值 | 第39-41页 |
2.5 CHES-FY系统的校验 | 第41-42页 |
2.5.1 信号采集稳定性及线性度 | 第41页 |
2.5.2 CHES-FY系统的可重复性和区分性 | 第41-42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三章 织物多重力学性质的数理建模及实测验证 | 第44-77页 |
3.1 试样准备与表征方法 | 第44-46页 |
3.1.1 织物试样与基本规格 | 第44-45页 |
3.1.2 织物基本测试方法 | 第45-46页 |
3.2 CHES-FY系统测量过程分析和基本假设 | 第46-47页 |
3.2.1 系统测试过程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2.2 基本假设 | 第47页 |
3.3 称重理论分析与建模及实测验证 | 第47-51页 |
3.3.1 称重补充假设 | 第48页 |
3.3.2 称重理论分析与建模 | 第48-50页 |
3.3.3 称重阶段理论模型的实测验证 | 第50-51页 |
3.4 弯曲理论分析与建模及实测验证 | 第51-61页 |
3.4.1 弯曲补充假设 | 第52页 |
3.4.2 弯曲理论分析与建模 | 第52-59页 |
3.4.3 弯曲阶段理论模型的实测验证 | 第59-61页 |
3.5 摩擦理论分析与建模及实测验证 | 第61-66页 |
3.5.1 摩擦补充假设 | 第61-62页 |
3.5.2 摩擦理论分析与建模 | 第62-65页 |
3.5.3 摩擦理论模型的实测验证 | 第65-66页 |
3.6 拉伸理论分析与建模及实测验证 | 第66-76页 |
3.6.1 拉伸补充假设 | 第67页 |
3.6.2 拉伸理论分析与建模 | 第67-73页 |
3.6.3 面外泊松比计算模型 | 第73-74页 |
3.6.4 拉伸阶段理论模型的实测验证 | 第74-76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四章 抽拔曲线力学因素及模式特征的解析与讨论 | 第77-98页 |
4.1 试样的曲线特征值与模型参数设定 | 第77-78页 |
4.1.1 试样曲线特征值 | 第77-78页 |
4.1.2 模型参数设定 | 第78页 |
4.2 称重阶段特征分析与结果讨论 | 第78-81页 |
4.2.1 称重阶段力学因素的理论解析 | 第78-80页 |
4.2.2 称重测量结果讨论与对比分析 | 第80-81页 |
4.3 弯曲阶段模式特征分析与结果讨论 | 第81-86页 |
4.3.1 弯曲阶段力学因素的理论解析 | 第81-83页 |
4.3.2 弯曲特征指标变化规律的理论预测 | 第83-84页 |
4.3.3 弯曲实测结果讨论与对比分析 | 第84-86页 |
4.4 摩擦阶段模式特征分析与结果讨论 | 第86-88页 |
4.4.1 摩擦阶段力学因素的理论解析 | 第86-87页 |
4.4.2 摩擦特征指标变化规律的理论预测 | 第87-88页 |
4.4.3 摩擦实测结果讨论与对比分析 | 第88页 |
4.5 拉伸阶段模式特征分析与结果讨论 | 第88-93页 |
4.5.1 拉伸阶段力学因素的理论解析 | 第88-90页 |
4.5.2 拉伸特征指标变化规律的理论预测 | 第90-92页 |
4.5.3 拉伸实测结果讨论与对比分析 | 第92-93页 |
4.6 厚度测量结果与特征分析 | 第93-96页 |
4.6.1 试样初始厚度表征 | 第94-95页 |
4.6.2 织物厚度形变与面外泊松比分析 | 第95-96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96-98页 |
第五章 织物硬挺度分析和建模评估 | 第98-111页 |
5.1 硬挺度及其基本属性介绍 | 第98-99页 |
5.2 硬挺度的主观评价 | 第99-102页 |
5.2.1 试样准备 | 第99页 |
5.2.2 主观评价方法 | 第99-100页 |
5.2.3 主观评价结果及讨论 | 第100-102页 |
5.3 硬挺度评价模型建立和分析 | 第102-110页 |
5.3.1 风格评价指标的提取 | 第102-104页 |
5.3.2 硬挺度评价模型建立 | 第104-106页 |
5.3.3 评价模型的验证分析 | 第106-108页 |
5.3.4 评价模型的敏感性检验 | 第108-11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10-111页 |
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| 第111-115页 |
6.1 总结 | 第111-114页 |
6.2 展望 | 第114-1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5-122页 |
附录 | 第122-127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等情况 | 第127-129页 |
致谢 | 第129-13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