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信用卡的理论分析 | 第9-18页 |
第一节 信用卡含义的界定 | 第9-11页 |
一、法律层面上的含义 | 第9页 |
二、历史沿革和现状 | 第9-10页 |
三、和信用卡有关的法律问题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信用卡法律关系 | 第11-15页 |
一、信用卡法律关系主体 | 第11-12页 |
二、主要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| 第12-14页 |
三、其他法律关系 | 第14-15页 |
第三节 信用卡欺诈行为的特征 | 第15-18页 |
一、行为多样 | 第15-16页 |
二、技术含量高 | 第16页 |
三、非面对面欺诈增多 | 第16页 |
四、波及面广 | 第16-17页 |
五、不易监管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信用卡欺诈的行为类型 | 第18-27页 |
第一节 持卡人欺诈、商户欺诈和第三方欺诈 | 第18-19页 |
第二节 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 | 第19页 |
第三节 申请阶段欺诈和用卡阶段欺诈 | 第19页 |
第四节 信用卡欺诈的常见手法 | 第19-27页 |
一、办卡欺诈 | 第19-20页 |
二、伪卡欺诈 | 第20-21页 |
三、未达卡欺诈 | 第21页 |
四、丢失被盗卡欺诈 | 第21-22页 |
五、账户盗用欺诈 | 第22页 |
六、自助设备欺诈 | 第22-23页 |
七、短信、电话欺诈 | 第23页 |
八、网络欺诈 | 第23-24页 |
九、恶意透支 | 第24-25页 |
十、特约商户欺诈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| 第27-35页 |
第一节 信用卡法律文件中权利义务设置不合理 | 第27-28页 |
第二节 关于密码交易的责任规定难以得到法院采纳 | 第28-29页 |
第三节 合同解释条款与《合同法》存在冲突 | 第29页 |
第四节 信用卡真伪难辩 | 第29-31页 |
第五节 身份证件种类繁多加大审核难度 | 第31页 |
第六节 交易环境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不足 | 第31-32页 |
第七节 信用卡业务的多样性导致责任主体不明确 | 第32-34页 |
第八节 诉讼举证困难,助长道德风险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防范和化解银行卡欺诈法律风险的对策 | 第35-46页 |
第一节 在法律文件中合理配置权利义务 | 第35-36页 |
第二节 提高银行卡防伪技术 | 第36页 |
第三节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,做好系统风险的防范和应对准备 | 第36-37页 |
第四节 重视宣传,提高持卡人风险防范意识 | 第37-38页 |
第五节 办理银行卡业务时对身份证件及相关手续进行严格审查 | 第38-39页 |
第六节 银行与持卡人、特约商户之间协调配合完善风险控制程序 | 第39-40页 |
第七节 现行法律法规的适用与完善 | 第40-41页 |
第八节 银行应当建立信息交易信息保存制度,收集和保存相关证据 | 第41-42页 |
第九节 慎重处理欺诈纠纷 | 第42页 |
第十节 建立完善反欺诈和欺诈报告机制 | 第42-43页 |
第十一节 建立银行卡反欺诈风险系统,提高反欺诈工作质量 | 第43-44页 |
第十二节 借助保险机制分散风险损失 | 第44-46页 |
结论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