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--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--金属材料论文--有色金属及其合金论文--重有色金属及其合金论文

多孔铅制备方法的选择及实验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文献综述第11-23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多孔金属的特性及用途第12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多孔金属的性能特征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多孔金属的用途第14-17页
    1.3 多孔铅的制备方法及应用进展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多孔铅的主要制备方法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多孔铅的性能及应用进展第19-20页
    1.4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的意义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2-23页
第2章 制备多孔铅的探索研究第23-35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3页
    2.2 熔体发泡法制备泡沫铅的探索研究第23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坩埚内发泡工艺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验设备和装置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实验原料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MnO作为增粘剂的选择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发泡剂的选择及性质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多孔铅制备实验及结果分析第26-28页
    2.3 粉末冶金法制备泡沫铅的探索研究第28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实验原料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实验设备和模具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多孔铅材料制备的工艺流程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多孔铅前驱体的制备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发泡实验及结果分析第32-34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4-35页
第3章 NC型造孔剂渗流铸造过程研究第35-48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5页
    3.2 压力渗流铸造系统的设计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压力渗流铸造系统的设计原理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压力渗流铸造系统设计第37-39页
    3.3 压力渗流铸造工艺第39-40页
    3.4 实验原料及造孔剂的选择第40页
    3.5 造孔剂预制块性能的研究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造孔剂预制块冷压制备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预制块烧结原理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制模压力对预制坯破碎率的影响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工艺参数对预制坯孔隙率的影响第43-45页
    3.6 NC型造孔剂制备的多孔铅样品第45-47页
    3.7 本章小结第47-48页
第4章 KS型造孔剂渗流铸造过程研究第48-67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8页
    4.2 新型造孔剂的选择和确定第48-49页
    4.3 KS型填料粒子的堆积方式第49-50页
    4.4 渗流铸造的加压工艺及渗流工艺参数的确定原则第50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渗流铸造的加压工艺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渗流工艺参数的确定原则第51-55页
    4.5 渗流长度与孔隙率第55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实验方法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工艺参数对多孔铅渗流长度的影响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多孔铅的孔隙率第58-61页
    4.6 多孔铅样品的平均孔径测试分析第61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多孔铅平均孔径及孔径分布测试及计算方法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平均孔径及孔径分布计算结果分析第63-66页
    4.7 本章小结第66-67页
第5章 多孔铅的抗压强度和电导率测定第67-84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67页
    5.2 多孔铅静态压缩实验第67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试样准备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开孔多孔铅的静态压缩理论分析第68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多孔铅静态压缩模型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密度对多孔铅静态压缩性能的影响第71-75页
    5.3 电导率测定试验第75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实验方法及原理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8-83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83-84页
第6章 结论第84-86页
参考文献第86-91页
致谢第91页

论文共9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铝电解阴极用炭素的物理磨损及LiF与KF对阴极渗透的影响
下一篇: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自由表面模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