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0-14页 |
1.1 滇金丝猴的形态学及分类学描述 | 第10页 |
1.2 滇金丝猴的数量和分布 | 第10-12页 |
1.3 社会结构 | 第12页 |
1.4 滇金丝猴的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1.5 本研究的目的 | 第13-14页 |
第2章 研究地点和研究对象 | 第14-16页 |
2.1 研究地点 | 第14-15页 |
2.1.1 地理位置概况 | 第14页 |
2.1.2 植被类型 | 第14页 |
2.1.3 气象条件 | 第14-15页 |
2.2 研究对象 | 第15-16页 |
第3章 辅助投食滇金丝猴个体迁移行为 | 第16-25页 |
3.1 前言 | 第16-17页 |
3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3.3 数据处理 | 第18页 |
3.4 结论 | 第18-22页 |
3.4.1 滇金丝猴个体的扩散与迁移 | 第18-21页 |
3.4.1.1 辅助投食群滇金丝猴数量变动 | 第18-19页 |
3.4.1.2 个体迁移 | 第19-21页 |
3.4.2 亚成体雌性迁移个案 | 第21-22页 |
3.4.2.1 迁移过程 | 第21页 |
3.4.2.2 交配与迁移 | 第21页 |
3.4.2.3 迁移与理毛 | 第21-22页 |
3.5 讨论 | 第22-25页 |
3.5.1 个体迁移扩散 | 第22页 |
3.5.2 亚成体雌性迁移机制 | 第22-25页 |
3.5.2.1 亚成体雌性重复迁移是一种选择机制 | 第22-23页 |
3.5.2.2 亚成体雌性重复迁移的生殖收益 | 第23-24页 |
3.5.2.3 亚成体雌性重复迁移的理毛收益 | 第24-25页 |
第4章 滇金丝猴的等级序列 | 第25-33页 |
4.1 前言 | 第25-26页 |
4.2 研究方法 | 第26页 |
4.2.1 行为定义及数据收集 | 第26页 |
4.3 数据处理 | 第26-27页 |
4.4 结果 | 第27-31页 |
4.4.1 OMUS间及OMU内的等级序列 | 第27-30页 |
4.4.2 等级序列与优势资源的占有 | 第30-31页 |
4.4.2.1 主雄的等级序列与家庭内成年雌性数量的关系 | 第30页 |
4.4.2.2 等级序列与理毛收益 | 第30-31页 |
4.5 讨论 | 第31-33页 |
4.5.1 等级序列与攻击屈服假说 | 第31-32页 |
4.5.2 等级序列决定资源分配与雌性高顺位偏好假说 | 第32-33页 |
第5章 滇金丝猴对旅游活动的反应 | 第33-40页 |
5.1 前言 | 第33-34页 |
5.2 研究方法 | 第34-35页 |
5.2.1 研究对象 | 第34页 |
5.2.2 年龄性别组划分及行为定义 | 第34-35页 |
5.2.3 数据收集与分析 | 第35页 |
5.3 结果 | 第35-37页 |
5.3.1 滇金丝猴对游客行为的回应 | 第35-36页 |
5.3.2 滇金丝猴与游客的交互行为 | 第36页 |
5.3.3 不同年龄性别组的行为差异 | 第36-37页 |
5.4 讨论 | 第37-40页 |
5.4.1 滇金丝猴对旅游活动干扰的行为适应 | 第37-39页 |
5.4.2 不同年龄/性别个体的行为适应 | 第39-40页 |
第6章 结论及建议 | 第40-42页 |
6.1 辅助投食滇金丝猴群个体迁移及建议 | 第40页 |
6.2 辅助投食滇金丝猴群等级序列及建议 | 第40页 |
6.3 旅游活动对滇金丝猴的干扰与建议 | 第40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55页 |
附录 | 第55-58页 |
致谢 | 第58-62页 |
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