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、德育论文

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关心能力培养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1 绪论第8-1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8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综述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综述第12-14页
    1.3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文献分析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问卷调查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访谈法第14页
    1.4 论文创新点第14-16页
2 大学生关心能力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第16-26页
    2.1 相关概念的概述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关心的概念分析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关心能力的含义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大学生关心能力的内涵第18-19页
    2.2 大学生关心能力培养的理论概述第19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知、情、意、行的德育过程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第22-26页
3 高校大学生关心能力的现状调查第26-40页
    3.1 调查使用的分析方法第26-27页
    3.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调查对象的年级和性别分布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调查对象的专业方向分布第28页
    3.3 大学生关心能力的调查结果概述第2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对关心的认知把握调查结果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对关心意识及动机的调查结果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对关心行动的调查结果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对关心反思的调查结果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对关心体验及培养的调查结果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不同基本情况下的交叉调查结果第37-40页
4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关心能力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第40-46页
    4.1 大学生关心能力存在的问题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大学生关心认知把握不充足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大学生关心意识薄弱、动机不强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大学生未能正确实践关心行为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大学生对关心实践反思不足第42页
    4.2 大学生关心能力欠缺的归因分析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社会多元价值交融,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冲击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家庭教育的失当,造成两极分化的关心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高校教育理念缺失,忽视师生关心能力培养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教学中师生关系淡漠,获得关心体验较少第45-46页
5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关心能力培养对策第46-58页
    5.1 增强关心的体验和认可是培养大学生关心能力的必要前提第46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社会、学校、家庭合力,营造关心氛围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课程中引入关心主题,正确认知关心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,接受认可关心第51-52页
    5.2 强化关心意识是培养大学生关心能力的起点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利用榜样激励,树立积极人生观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克服思想阻碍,强化伦理关怀第53页
    5.3 采取适当的关心行为是培养大学生关心能力的关键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利用从众心理,增强社会责任感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根据实际情况,采取适当关心行动第55页
    5.4 及时的自我反思和评价是培养大学生关心能力的保障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避免关心盲目性,及时调整行为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内化反思意识,培养反思习惯第56-58页
结语第58-60页
致谢第60-62页
参考文献第62-66页
附录第66-68页
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第68页

论文共6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
下一篇:网络环境下高校危机教育优化策略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