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3-4页 |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1页 |
1.1 2-氮杂双环[2.2.1]庚-5-烯-3-酮 | 第15页 |
1.2 γ-内酰胺酶 | 第15-17页 |
1.2.1 γ-内酰胺酶的来源 | 第15-16页 |
1.2.2 γ-内酰胺酶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 定向进化 | 第17-19页 |
1.3.1 定向进化简介 | 第17-18页 |
1.3.2 定向进化的相关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4 分子模拟辅助定向进化进行半理性设计 | 第19-20页 |
1.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SSOP2中(+)-γ-内酰胺酶模型的构建及突变热点的选取 | 第21-43页 |
2.1 引言 | 第21页 |
2.2 实验仪器及软件 | 第21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21-24页 |
2.3.1 构建SSOP2中(+)-γ-内酰胺酶分子模型 | 第21-23页 |
2.3.2 计算机模拟突变体 | 第23-24页 |
2.4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24-40页 |
2.4.1 SSOP2中(+)-γ-内酰胺酶分子模型的构建 | 第24-32页 |
2.4.2 (+)-γ-内酰胺酶蛋白质模型的结构分析 | 第32-33页 |
2.4.3 距离-能量评价假说 | 第33页 |
2.4.4 分阶段性预测突变热点 | 第33-40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0-43页 |
第三章 SSOP2中(+)-γ-内酰胺酶的定点饱和突变 | 第43-81页 |
3.1 引言 | 第43页 |
3.2 实验仪器与材料 | 第43-44页 |
3.2.1 实验仪器 | 第43页 |
3.2.2 实验试剂及材料 | 第43页 |
3.2.3 培养基 | 第43页 |
3.2.4 溶液及缓冲液 | 第43-44页 |
3.3 实验方法 | 第44-54页 |
3.3.1 测定菌液浓度 | 第44-45页 |
3.3.2 高通量筛选方法 | 第45页 |
3.3.3 测定蛋白溶液浓度 | 第45-46页 |
3.3.4 内标法测定酶活 | 第46-47页 |
3.3.5 定点饱和突变的实验方法 | 第47-54页 |
3.3.6 构建多突变体 | 第54页 |
3.4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4-78页 |
3.4.1 菌液浓度测定标准曲线 | 第54-56页 |
3.4.2 饱和突变构建突变体 | 第56-66页 |
3.4.3 多突变体的构建及大量培养检测活性 | 第66-69页 |
3.4.4 酶的蛋白纯化 | 第69-72页 |
3.4.5 蛋白浓度检测及内标法测定酶活 | 第72-74页 |
3.4.6 内标法测定阳性突变体的酶活 | 第74-76页 |
3.4.7 阳性突变体结构及能量解析 | 第76-78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8-81页 |
第四章 阳性突变体酶学性质的研究 | 第81-93页 |
4.1 引言 | 第81页 |
4.2 实验仪器及试剂 | 第81页 |
4.2.1 实验仪器 | 第81页 |
4.2.2 实验材料及试剂 | 第81页 |
4.2.3 溶液及缓冲液 | 第81页 |
4.3 实验方法 | 第81-84页 |
4.3.1 最适温度 | 第81-82页 |
4.3.2 温度热稳定性 | 第82页 |
4.3.3 最适pH | 第82页 |
4.3.4 金属离子耐受性 | 第82-83页 |
4.3.5 米氏常数及催化效率 | 第83-84页 |
4.4 酶学性质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84-91页 |
4.4.1 最适温度 | 第84页 |
4.4.2 温度稳定性 | 第84-85页 |
4.4.3 最适pH | 第85-86页 |
4.4.4 金属离子耐受性 | 第86-87页 |
4.4.5 米氏常数及催化效率 | 第87-9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91-93页 |
第五章 总结 | 第93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99页 |
附录 | 第99-105页 |
附录1 | 第99-100页 |
附录2 | 第100-101页 |
附录3 | 第101-102页 |
附录4 | 第102页 |
附录5 | 第102-103页 |
附录6 | 第103-105页 |
致谢 | 第105-107页 |
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07-109页 |
作者与导师简介 | 第109-110页 |
附件 | 第110-11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