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金融、银行论文--中国金融、银行论文--金融市场论文

公司债券市场信用风险防范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1 引言第9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第10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文献综述小结第14-15页
    1.3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第15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1.5 研究难点与可能的创新点第16-17页
2 公司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理论概述第17-21页
    2.1 公司债券市场概述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公司债券市场的功能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公司债券市场的定位第17-18页
    2.2 公司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相关理论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金融深化理论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风险—收益理论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KMV模型理论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信用评级理论第19-21页
3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概况第21-28页
    3.1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第21-22页
    3.2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的新契机第22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债券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国家管理层的重视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法律法规的改革第24-27页
    3.3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存在的主要风险第27-28页
4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状况第28-40页
    4.1 公司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现状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演变历程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公司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发展现状第29-30页
    4.2 信用风险凸显的原因分析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宏观经济处于下行周期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供给侧改革的大力推动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第三方兜底意愿下降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企业自身经营能力较差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市场信用风险传导效应凸显第33页
    4.3 公司债券市场信用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第33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信用风险预警体系不完善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信用风险缓释渠道不完善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信用违约后续处置机制不健全第39-40页
5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度量实证分析第40-52页
    5.1 KMV模型简介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KMV模型基本思想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KMV模型计算步骤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KMV模型的修正第42-43页
    5.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第43-44页
    5.3 模型参数的确定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无风险利率、期限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公司股权价值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企业股权价值波动率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公司违约点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资产价值及波动率第47-48页
    5.4 模型计算结果第48-49页
    5.5 模型检验分析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违约距离描述性统计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违约距离显著性检验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实证分析结论第51-52页
6 公司债券市场信用风险防范的对策及建议第52-60页
    6.1 公司债券信用风险防范的原则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保持风险防控与公司债发展的有效均衡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坚持兑付约束与市场化改革有序进行第52-53页
    6.2 完善公司债券市场的风险预警体系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深化改革与完善信用评级体系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加强信息和风险披露制度的建设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第54-55页
    6.3 丰富信用风险分担渠道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积极发展违约衍生品市场,实现风险转移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强制实施偿债保障条款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加强担保机制建设第56-57页
    6.4 健全市场化的信用风险处置制度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完善破产程序,加快去产能改革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强化债券持有人会议机制与受托管理人制度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建立偿债基金和债券保险制度第59-60页
参考文献第60-63页
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63-64页
致谢第64页

论文共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商业银行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
下一篇:供给侧结构改革下商业银行信贷结构优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