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39页 |
1.1 解旋酶 | 第13-28页 |
1.1.1 解旋酶简述 | 第13-14页 |
1.1.2 解旋酶分类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1.3 解旋酶超家族结构特征及其解旋机制 | 第16-28页 |
1.2 G4结构 | 第28-35页 |
1.2.1 G4结构简述 | 第28-29页 |
1.2.2 端粒上的G4结构 | 第29-31页 |
1.2.3 G4结构对DNA复制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1.2.4 G4结构对转录的影响 | 第32-35页 |
1.3 DHX36解旋酶及其研究进展 | 第35-39页 |
1.3.1 DHX36解旋酶概述 | 第35页 |
1.3.2 DHX36解旋酶研究进展 | 第35-39页 |
第二章 DmDHX36的表达、纯化以及基本生化性质的测定 | 第39-57页 |
2.1 实验材料、仪器及蛋白纯化缓冲体系的配置 | 第39-42页 |
2.1.1 主要实验仪器 | 第39-40页 |
2.1.2 实验材料 | 第40页 |
2.1.3 蛋白纯化缓冲体系的配置 | 第40-42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42-50页 |
2.2.1 DmDHX36相关载体构建 | 第42-45页 |
2.2.2 DmDHX36相关蛋白表达与纯化 | 第45-47页 |
2.2.3 DmDHX36聚集状态及均一程度测定 | 第47-48页 |
2.2.4 DmDHX36 基本生化性质测定 | 第48-50页 |
2.3 实验结果 | 第50-56页 |
2.3.1 DmDHX36相关载体构建结果 | 第50-51页 |
2.3.2 DmDHX36 野生型及相关突变蛋白的表达 | 第51-53页 |
2.3.3 DmDHX36 聚集体形式以及均一性分析 | 第53页 |
2.3.4 DmDHX36基本DNA、RNA结合活性测定结果 | 第53-55页 |
2.3.5 DmDHX36基本DNA、RNA解旋活性测定结果 | 第55-56页 |
2.4 小结与讨论 | 第56-57页 |
第三章 DmDHX36-核酸复合体的结晶 | 第57-71页 |
3.1 主要实验仪器、材料与试剂 | 第57-58页 |
3.1.1 主要仪器 | 第57页 |
3.1.2 实验材料 | 第57-58页 |
3.1.3 实验试剂 | 第58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58-59页 |
3.2.1 DmDHX36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58页 |
3.2.2 DmDHX36-DNA复合体晶体初筛 | 第58页 |
3.2.3 DmDHX36-DNA复合体晶体条件优化 | 第58页 |
3.2.4 DmDHX36-DNA晶体复合体的初步X-射线衍射 | 第58页 |
3.2.5 DmDHX36硒代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| 第58-59页 |
3.2.6 DmDHX36硒代蛋白结晶与衍射 | 第59页 |
3.2.7 DmDHX36结构的解析与分析 | 第59页 |
3.3 实验结果 | 第59-70页 |
3.3.1 DmDHX36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59-61页 |
3.3.2 DmDHX36-DNA复合体晶体初筛 | 第61页 |
3.3.3 DmDHX36-DNA复合体晶体条件优化 | 第61-62页 |
3.3.4 DmDHX36-DNA晶体复合体的初步X-射线衍射 | 第62-63页 |
3.3.5 DmDHX36硒代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| 第63-64页 |
3.3.6 DmDHX36硒代蛋白结晶与衍射 | 第64页 |
3.3.7 DmDHX36结构的解析与分析 | 第64-70页 |
3.4 小结与讨论 | 第70-71页 |
第四章 Dm DHX36解旋酶鸟嘌呤偏好性结构与功能研究 | 第71-81页 |
4.1 主要实验仪器、材料与试剂 | 第71-72页 |
4.1.1 主要仪器 | 第71页 |
4.1.2 实验材料 | 第71-72页 |
4.1.3 实验试剂 | 第72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72-73页 |
4.2.1 核酸底物的准备 | 第72页 |
4.2.2 DmDHX36与不同结构DNA复合体晶体初筛 | 第72页 |
4.2.3 DmDHX36与不同结构DNA复合体晶体优化 | 第72页 |
4.2.4 DmDHX36与不同结构DNA复合体晶体的衍射与数据收集 | 第72页 |
4.2.5 DmDHX36与不同结构DNA复合体结构的解析与分析 | 第72-73页 |
4.2.6 DmDHX36对于富含G的DNA序列亲和性的测定 | 第73页 |
4.2.7 使用荧光快速停留测定解旋和易位活性 | 第73页 |
4.3 实验结果 | 第73-80页 |
4.3.1 DmDHX36不同底物结构晶体优化以及结构分析 | 第73-76页 |
4.3.2 DmDHX36对于富含G的DNA高亲和力的结构基础 | 第76-77页 |
4.3.3 DmDHX36对于富含G的DNA具有高亲和力 | 第77-78页 |
4.3.4 DmDHX36对于富含G的DNA具有强的解旋活力 | 第78-79页 |
4.3.5 DmDHX36对于富含G的DNA具有强的易位活力 | 第79-80页 |
4.4 小结与讨论 | 第80-81页 |
第五章 DmDHX36解旋酶RNA识别机制以及易位模型的建立 | 第81-89页 |
5.1 主要实验仪器、材料与试剂 | 第81-82页 |
5.1.1 主要仪器 | 第81页 |
5.1.2 实验材料 | 第81-82页 |
5.1.3 实验试剂. | 第82页 |
5.2 实验方法 | 第82-84页 |
5.2.1 核酸底物的准备 | 第82页 |
5.2.2 DmDHX36与G4RNA12U复合结晶 | 第82页 |
5.2.3 DmDHX36开放-闭合结构分生物小脚测试分析(Bio-SAXS) | 第82-83页 |
5.2.4 DmDHX36解旋步长(Step-Size)测定 | 第83-84页 |
5.3 实验结果 | 第84-88页 |
5.3.1 DmDHX36-G4RNA12U复合体结晶 | 第84-86页 |
5.3.2 DmDHX36易位结构模型的建立 | 第86-88页 |
5.4 小结与讨论 | 第88-89页 |
第六章 DmDHX36解旋酶G4结构被动-主动解旋模型的建立 | 第89-101页 |
6.1 主要实验仪器、材料与试剂 | 第89-90页 |
6.1.1 主要仪器 | 第89页 |
6.1.2 实验材料 | 第89-90页 |
6.1.3 实验试剂 | 第90页 |
6.2 实验方法 | 第90-92页 |
6.2.1 蛋白样品及核酸底物的准备 | 第90页 |
6.2.2 生物小角散射(Bio SAXS)实验和结构模型的建立 | 第90-91页 |
6.2.3 单分子荧光互补实验(sm FRET) | 第91-92页 |
6.3 实验结果 | 第92-99页 |
6.3.0 SAXS结果分析 | 第92-95页 |
6.3.1 G4结合位点的证实 | 第95-96页 |
6.3.2 smFRET对G4局部不稳定结果的证实 | 第96-99页 |
6.3.3 DmDHX36解旋G4 DNA主动-被动模型的建立 | 第99页 |
6.4 小结与讨论 | 第99-101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创新 | 第101-10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2-114页 |
附录 | 第114-126页 |
缩略词 | 第126-127页 |
致谢 | 第127-12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2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