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工人、农民、青年、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--青年、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--中国青年、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--青年工作论文

关工委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第1章 绪论第8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8-9页
    1.2 研究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理论意义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现实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-16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之处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方法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研究创新之处第16-17页
第2章 关工委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概述第17-26页
    2.1 关工委组织概述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关工委组织的概念和职能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关工委组织的发展历程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关工委组织的定位和性质第19-20页
    2.2 社会治理概述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社会治理的内涵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的区别第21页
    2.3 关工委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意义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关工委参与社会治理是党和政府对群团组织的工作要求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关工委参与社会治理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关工委参与社会治理是实现自身职能发展的重要手段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关工委参与社会治理是外部社会环境改变的现实需要第22-23页
    2.4 关工委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第三方管理理论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多中心治理理论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善治理论第24-26页
第3章 关工委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及问题——以江西省关工委组织为例193.1 江西省关工委组织的现状第26-43页
    3.2 江西省关工委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优势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政治优势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人力优势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组织优势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资源优势第30页
    3.3 江西省关工委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第30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,推进社会建设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为青少年服务,促进社会和谐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和帮教工作,维护社会稳定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化解社会矛盾,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做好网吧义务监督工作,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注重调查研究,当好党和政府的参谋助手第35-36页
    3.4 江西关工委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治理方式落后,缺乏创新意识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工作内容单一,缺少活动载体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治理成效有限,难以满足需求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缺少合作治理,资源聚合力差第38-39页
    3.5 江西省关工委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职能定位模糊不清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资金支持不足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工作队伍能力不足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基层组织不健全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社会认同度低第41-43页
第4章 推进和提升关工委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探讨第43-49页
    4.1 明确职能定位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树立主体意识,主动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把握工作重点,代表和维护青少年利益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明确治理领域,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第44页
    4.2 优化外部环境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争取党政支持,理顺与党政关系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加大宣传力度,提高社会公信度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加强合作治理,整合多方资源第46页
    4.3 加强自身建设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,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,延伸社会治理范围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加强活动品牌建设,优化公共服务项目第48-49页
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49-51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49-50页
    5.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50页
    5.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50-51页
致谢第51-52页
参考文献第52-54页

论文共5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环保执法困境分析
下一篇:农村空心化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--以临川区河埠乡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