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伦理学(道德哲学)论文--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--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

社会系统视域下道德焦虑的生成机制及调适策略探讨

致谢第7-8页
摘要第8-9页
Abstract第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23页
    1.1 问题的提出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缘起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选题意义第14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第14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量化分析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内容分析第16-19页
    1.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思路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9-21页
    1.4 创新之处与不足第21-23页
第二章 道德焦虑的现状第23-40页
    2.1 道德焦虑的内涵与实质第23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道德焦虑的内涵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与相关概念辨析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道德焦虑的实质第31页
    2.2 道德焦虑的分类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状态道德焦虑与特质道德焦虑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适度道德焦虑与非适度道德焦虑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个体道德焦虑与社会道德焦虑第34页
    2.3 当前社会道德焦虑的主要表现及其特点第34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道德焦虑的主要表现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道德焦虑的特点第38-40页
第三章 社会系统视域下道德焦虑的生成机制第40-52页
    3.1 道德焦虑生成的理论架构第40-41页
    3.2 道德焦虑生成的子层面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个人层面:道德形成的“副产品”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文化层面:无法逃离的文化之“枷锁”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社会层面:他人与他事第44-45页
    3.3 道德焦虑生成的各子层面的相互作用过程第45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个人×文化:情感落差与主观放大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个人×社会:社会、工具与空间关系变迁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个人×文化×社会:道德焦虑的总生成机制第50-52页
第四章 道德焦虑的影响第52-61页
    4.1 道德焦虑的积极影响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保障个体形成道德过程和道德心理健康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助力人际关系中道德责任和道德监督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触发道德事件中正确群际情绪与行为第53页
    4.2 道德焦虑的消极影响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造成个体道德形成障碍与心理畸形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诱发人际关系中道德紧张与道德冷漠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促使道德生活中“泛道德化”与“去道德化”倾向第54-55页
    4.3 网络时代的道德焦虑风暴——从“雷洋案”看道德焦虑的表达及影响第55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案件回顾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研究对象和方法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研究结果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分析和讨论第59-61页
第五章 社会系统视域下道德焦虑的调适策略第61-68页
    5.1 道德焦虑的调适目的与原则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提升心理健康与追求精神丰富的目的原则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更新道德理想与改善道德现实的目的原则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把握个体、家庭与社会各部门方面通力合作的目的原则第62页
    5.2 建立健全情绪疏导机制,使道德焦虑处于适度水平第62-64页
    5.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构建现代社会伦理规范体系第64-65页
    5.4 理性倡导“最美”,积极传播正能量第65-66页
    5.5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,为道德领域保驾护航第66-67页
    5.6 注重解决现实问题,不遗余力暖人心第67-68页
结语第68-69页
参考文献第69-72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72页

论文共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理工类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
下一篇:当前我国部分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现象及其对策探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