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3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3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8-21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8-21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21页 |
1.4 拟创新点 | 第21-23页 |
1.4.1 问题探究突出“理工特色” | 第21页 |
1.4.2 模式构建彰显“四大理念” | 第21-22页 |
1.4.3 路径优化注重“内外联动”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理工类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、历程与问题 | 第23-33页 |
2.1 理工类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| 第23-26页 |
2.1.1 理工类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 | 第23-24页 |
2.1.2 理工类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规律 | 第24-26页 |
2.2 理工类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| 第26-30页 |
2.2.1 探索起步阶段(1949 年-1966 年) | 第26-27页 |
2.2.2 推广发展阶段(1978 年-1994 年) | 第27-28页 |
2.2.3 渗透融合阶段(1995 年-2011 年) | 第28-29页 |
2.2.4 转型创新阶段(2012 年-至今) | 第29-30页 |
2.3 理工类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问题探究 | 第30-33页 |
2.3.1 重理工轻人文,知识结构失衡 | 第31页 |
2.3.2 重专业轻基础,后续发展乏力 | 第31-32页 |
2.3.3 重结果轻过程,发展基础薄弱 | 第32页 |
2.3.4 重共性轻个性,创新意识弱化 | 第32页 |
2.3.5 重功利轻素质,价值取向紊乱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理工类院校大学文化的关系审视 | 第33-39页 |
3.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属性 | 第33-36页 |
3.1.1 内容的传承性 | 第33-34页 |
3.1.2 功能的契合性 | 第34-35页 |
3.1.3 载体的广泛性 | 第35-36页 |
3.2 理工类大学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 | 第36-37页 |
3.2.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战略方向 | 第36-37页 |
3.2.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大学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 | 第37页 |
3.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双向共生 | 第37-39页 |
3.3.1 以“观”铸人,坚持价值引领 | 第37-38页 |
3.3.2 以“文”化人,彰显文化滋养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理工类院校大学文化的理念创新 | 第39-45页 |
4.1 科学与人文深度交融,孕育“大理工观” | 第39-40页 |
4.1.1 寓科学性于人文教育中,增强科技教育的趣味性 | 第40页 |
4.1.2 融价值观于理工教育中,提升价值教育的亲和力 | 第40页 |
4.2 专识与通识频繁互动,促生“大教育观” | 第40-42页 |
4.2.1 以通识教育为基础,拓展大学文化的广度 | 第41页 |
4.2.2 以专识教育为导向,追求大学文化的深度 | 第41-42页 |
4.3 传承与引领相互统一,萌发“大文化观” | 第42-43页 |
4.3.1 传承优秀中华文明,巩固大学文化的历史根基 | 第42-43页 |
4.3.2 借鉴有益外来文明,引领大学文化的未来走向 | 第43页 |
4.4 能力与素质双向共生,滋养“大实践观” | 第43-45页 |
4.4.1 利用社会实践的良好契机,实现校内与校外的有效衔接 | 第44页 |
4.4.2 借助网络实践的广阔平台,促进虚拟与现实的协同发展 | 第44-45页 |
第五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理工类院校大学文化路径优化 | 第45-51页 |
5.1 以改革课程设计为契机,丰富大学文化的表现形式 | 第45-46页 |
5.1.1 狠抓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,鼓励不同院校的自主创新 | 第45页 |
5.1.2 凸显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地位,加强课程谱系的顶层设计 | 第45-46页 |
5.2 以开发内外资源为依托,释放大学文化的规模效应 | 第46-47页 |
5.2.1 学校要大胆探索,为构建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提供内生动力 | 第46-47页 |
5.2.2 社会要积极参与,为孕育适应时代的大学文化提供外部助力 | 第47页 |
5.3 以完善知识结构为保障,强化大学文化的队伍建设 | 第47-48页 |
5.3.1 基层教师努力提升道德水准,用师德师风进行价值引导 | 第48页 |
5.3.2 专业教师持续弥补素质短板,在课上课下开展人格教育 | 第48页 |
5.4 以挖掘隐性教育为关键,增强大学文化的日常践履 | 第48-51页 |
5.4.1 支持校园文化的共建共享,让学生群体拥有更多获得感 | 第49页 |
5.4.2 倡导日常生活的互联互通,使大学文化具备更强感染力 | 第49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6页 |
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| 第56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