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混凝土结构、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--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--柱论文

压弯剪扭复合作用钢筋混凝土T形柱抗震性能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意义第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压弯剪扭理论研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压弯剪扭试验研究第14-18页
    1.3 主要研究内容第18页
    1.4 创新点第18-20页
第二章 T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柱压弯剪扭复合受力试验设计第20-30页
    2.1 试件设计第20-23页
    2.2 试件制作第23-24页
    2.3 试件加载与量测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加载方式与加载装置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试验加载制度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试验测量内容第27页
    2.4 试验材料性能第27-28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28-30页
第三章 试验过程描述及破坏形态第30-44页
    3.1 加载方位示意图第30页
    3.2 试件加载过程及破坏形态描述第30-40页
    3.3 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分析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破坏过程分析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试件最终破坏形态分析第41-43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3-44页
第四章 T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异形柱压弯剪扭复合受力试验结果分析第44-83页
    4.1 滞回曲线第44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水平荷载-位移滞回曲线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水平荷载-位移滞回曲线影响因素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扭矩-扭转角滞回曲线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扭矩-扭转角滞回曲线影响因素分析第48-49页
    4.2 骨架曲线第49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水平荷载-位移骨架曲线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水平荷载-位移骨架曲线影响因素分析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扭矩-扭转角骨架曲线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扭矩-扭转角骨架曲线影响因素分析第53-55页
    4.3 承载力和位移第55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水平承载力和位移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极限水平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扭矩承载力和扭转角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极限扭矩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9-61页
    4.4 刚度退化第61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侧移刚度退化曲线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侧移刚度退化曲线影响因素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扭转刚度退化曲线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扭转刚度退化曲线影响因素第66-68页
    4.5 延性系数第68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位移延性系数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位移延性系数影响因素分析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转角延性系数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转角延性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第72-74页
    4.6 耗能能力第74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弯扭耗能能力第74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抗弯耗能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抗扭耗能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第79-81页
    4.7 本章小结第81-83页
第五章 T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异形柱压弯剪扭复合受力有限元模拟第83-108页
    5.1 概述第83页
    5.2 材料本构模型第83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混凝土本构模型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混凝土损伤模型第84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钢筋本构模型第87-89页
    5.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材料参数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单元类型选取及相互作用定义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边界条件及荷载第89-90页
    5.4 计算结果与试验对比分析第90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滞回曲线对比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骨架曲线对比第91-94页
    5.5 有限元拓展试件尺寸及试验参数第94-96页
    5.6 有限元拓展试验结果分析第96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轴压比的影响第96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扭弯比的影响第98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6.3 纵筋直径的影响第101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6.4 箍筋直径的影响第104-106页
    5.7 本章小结第106-108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8-110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108-109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109-110页
参考文献第110-116页
致谢第116-117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7页

论文共11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—型钢再生混凝土梁框架中节点抗震性能研究
下一篇: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—型钢再生混凝土梁框架边节点抗震性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