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内嵌管道与通风墙体相结合的复合通风墙体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3 目前存在的问题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复合通风墙体的理论分析 | 第16-26页 |
2.1 复合墙体技术 | 第16-18页 |
2.1.1 外保温复合墙体 | 第16-17页 |
2.1.2 内保温复合墙体 | 第17页 |
2.1.3 夹层保温复合墙体 | 第17-18页 |
2.2 复合通风墙体 | 第18-20页 |
2.2.1 复合通风墙体空气夹层取值范围 | 第19-20页 |
2.2.2 复合通风墙体进风口空气流速取值范围 | 第20页 |
2.2.3 复合通风墙体温度参数取值范围 | 第20页 |
2.3 墙体传热的理论分析 | 第20-21页 |
2.4 复合通风墙体传热理论分析 | 第21-23页 |
2.5 复合通风墙体结构 | 第23页 |
2.6 墙体热平衡方程 | 第23-24页 |
2.7 墙体边界条件 | 第24-25页 |
2.8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复合通风墙体实验研究 | 第26-36页 |
3.1 赣南气候特点 | 第26页 |
3.2 墙体表面温度实验研究 | 第26-30页 |
3.2.1 实验模型 | 第26-27页 |
3.2.2 实验装置 | 第27页 |
3.2.3 实验内容及步骤 | 第27-28页 |
3.2.4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28-30页 |
3.3 复合通风墙体夹层换热实验研究 | 第30-34页 |
3.3.1 实验模型 | 第30页 |
3.3.2 实验装置 | 第30-31页 |
3.3.3 实验内容及步骤 | 第31页 |
3.3.4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31-3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4-36页 |
第四章 复合通风墙体的模拟研究 | 第36-68页 |
4.1 CFD软件简介 | 第36-41页 |
4.1.1 流体动力学基本控制方程 | 第37-39页 |
4.1.2 三维湍流模型 | 第39-41页 |
4.1.3 辐射传热方程 | 第41页 |
4.2 数值模拟模型 | 第41-42页 |
4.2.1 数值模拟的物理模型 | 第41页 |
4.2.2 数值模拟的数学模型 | 第41-42页 |
4.3 空气夹层模拟基本参数设置 | 第42-46页 |
4.3.1 确定进风口速度 | 第42-43页 |
4.3.2 确定进、出风口高度差 | 第43-45页 |
4.3.3 确定空气夹层厚度 | 第45-46页 |
4.4 夹层气流模拟 | 第46-66页 |
4.4.1 确定进风口风速 | 第46-53页 |
4.4.2 确定进、出风口高度差 | 第53-63页 |
4.4.3 确定空气夹层厚度 | 第63-6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第五章 复合通风墙体的节能分析 | 第68-75页 |
5.1 复合通风墙体节能效果分析 | 第68-71页 |
5.1.1 围护结构形成的冷负荷计算 | 第68-69页 |
5.1.2 室内热源散热形成的冷负荷计算 | 第69-71页 |
5.2 复合通风墙体的经济性分析 | 第71-74页 |
5.2.1 建筑经济性分析基本参数 | 第71-73页 |
5.2.2 复合通风墙体追加投资收益分析 | 第73-74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8页 |
6.1 结论 | 第75-76页 |
6.2 文中创新之处 | 第76页 |
6.3 展望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83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