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7-8页 |
英文摘要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4页 |
1.1 选题 | 第10-17页 |
1.1.1 选题立论依据及其论证思路 | 第10-13页 |
1.1.2 选题的理论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1.3 选题的实践意义 | 第14页 |
1.1.4 价值、价值观与价值生成 | 第14-17页 |
1.2 研究综述 | 第17-24页 |
1.2.1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7-20页 |
1.2.2 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2.3 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2.4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交往实践与价值生成的科学认识 | 第24-33页 |
2.1 自然领域马克思主义关于交往实践与价值生成的科学认识 | 第24-28页 |
2.1.1 在自然领域马克思关于交往实践的价值认识 | 第24-25页 |
2.1.2 交往实践与生态价值的向优实现 | 第25-27页 |
2.1.3 交往实践与生态价值的良性互动 | 第27-28页 |
2.2 历史领域马克思主义关于交往实践与价值生成的科学认识 | 第28-33页 |
2.2.1 在历史领域马克思关于交往实践的价值认识 | 第28-30页 |
2.2.2 全球化背景下交往实践与社会价值的向优实现 | 第30-31页 |
2.2.3 互联互通交往实践与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交往实践与价值生成: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国家向度 | 第33-44页 |
3.1 交往实践与国家的富强和民主 | 第33-38页 |
3.1.1 交往实践与社会主义经济价值目标的实现——国家富强 | 第33-35页 |
3.1.2 交往实践与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目标的实现——人民民主 | 第35-37页 |
3.1.3 国家的富强和民主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| 第37-38页 |
3.2 交往实践与国家的文明与和谐 | 第38-44页 |
3.2.1 交往实践与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目标的实现——文明国家 | 第38-40页 |
3.2.2 交往实践与社会主义社会和生态价值目标的实现——社会生态和谐 | 第40-42页 |
3.2.3 科学的交往实践对国家文明与和谐的关键影响作用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交往实践与价值生成: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社会向度 | 第44-58页 |
4.1 交往实践与社会核心价值取向的践行——自由与平等 | 第44-51页 |
4.1.1 马克思关于自由与平等的科学认识 | 第44-47页 |
4.1.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观 | 第47-49页 |
4.1.3 交往实践对中国自由平等社会价值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 | 第49-51页 |
4.2 交往实践与社会核心价值取向的践行——公正与法治 | 第51-58页 |
4.2.1 马克思关于公正与法治理想社会的科学认识 | 第51-53页 |
4.2.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公正法治观 | 第53-55页 |
4.2.3 交往实践对中国公正法治社会价值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 | 第55-58页 |
第五章 交往实践与价值生成: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个人向度 | 第58-70页 |
5.1 交往实践与公民价值准则的形成——爱国敬业 | 第58-64页 |
5.1.1 爱国是公民应尽的神圣义务 | 第58-60页 |
5.1.2 敬业是广大人民群众应有的职业操守 | 第60-62页 |
5.1.3 交往实践与个人爱国敬业愿景的实现 | 第62-64页 |
5.2 交往实践与公民价值准则的形成——诚信和友善 | 第64-70页 |
5.2.1 诚信是实现人生价值之本 | 第64-65页 |
5.2.2 友善是完善人生价值之要 | 第65-67页 |
5.2.3 交往实践与诚信友善的价值生成 | 第67-70页 |
结论 | 第70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附录: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