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选题依据 | 第10-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2-16页 |
1.2.1 生态系统服务概念 | 第13页 |
1.2.2 生态系统服务分类 | 第13页 |
1.2.3 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模型 | 第13-14页 |
1.2.4 生态服务功能权衡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3 研究目的与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6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| 第17-19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1.4.2 论文结构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方法 | 第19-29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19-20页 |
2.1.1 研究区自然条件概况 | 第19页 |
2.1.2 研究区经济条件概况 | 第19-20页 |
2.2 生态服务功能评估 | 第20-24页 |
2.2.1 产水量模型 | 第20-22页 |
2.2.2 土壤保持模型 | 第22-23页 |
2.2.3 碳储量模型 | 第23页 |
2.2.4 营养截留模型 | 第23-24页 |
2.3 生产可能性边界 | 第24-26页 |
2.3.1 生产可能性边界基本概念 | 第24-25页 |
2.3.2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适用性 | 第25-26页 |
2.4 CLUE-S模型 | 第26-27页 |
2.5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喀斯特山区生态服务功能评估 | 第29-48页 |
3.1 喀斯特山区生态服务时空变化 | 第29-37页 |
3.1.1 产水量的时空变化 | 第29-31页 |
3.1.2 土壤保持时空变化 | 第31-33页 |
3.1.3 碳储量时空变化 | 第33-35页 |
3.1.4 营养截留时空变化 | 第35-37页 |
3.2 喀斯特山区生态服务功能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 | 第37-43页 |
3.2.1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 | 第37-39页 |
3.2.2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功能关系 | 第39-41页 |
3.2.3 喀斯特山区不同地类生态服务功能差异 | 第41-43页 |
3.3 喀斯特山区生态服务功能梯度效应 | 第43-47页 |
3.3.1 产水量的梯度效应 | 第44页 |
3.3.2 土壤保持的梯度效应 | 第44-45页 |
3.3.3 碳储量的梯度效应 | 第45-46页 |
3.3.4 营养截留的梯度效应 | 第46-4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喀斯特山区生态服务功能权衡分析 | 第48-58页 |
4.1 产水量与土壤保持的关系 | 第48-49页 |
4.2 产水量与碳储量的关系 | 第49-51页 |
4.3 产水量与营养截留的关系 | 第51-53页 |
4.4 土壤保持与碳储量的关系 | 第53-54页 |
4.5 土壤保持与营养截留的关系 | 第54-56页 |
4.6 碳储量与营养截留的关系 | 第56-57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五章 喀斯特山区生态服务功能情景模拟 | 第58-65页 |
5.1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 | 第58-60页 |
5.2 喀斯特山区生态服务功能模拟 | 第60-64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8页 |
6.1 结论 | 第65-66页 |
6.2 不足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