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经济作物论文--油料作物论文--大豆论文

大豆磷脂酶D对大豆结瘤过程和种子油脂代谢的影响

摘要第8-10页
Abstract第10-11页
缩略语表第12-15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-37页
    1 引言第15-16页
    2 豆科植物中根瘤的发生及发育过程第16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豆科植物和生物固氮的重要性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 根瘤的形成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3 结瘤因子(NF)的响应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4 结瘤因子(NF)的信号传递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5 根瘤发育过程的调控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.1 根瘤的自我调控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.2 激素对根瘤发育的调控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.3 其它因素对根瘤发育的调控第21-22页
    3 定型根瘤和不定型根瘤的形成及根瘤的衰亡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 定型根瘤和不定型根瘤形成的不同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 根瘤的衰亡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 根瘤衰亡的结构变化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 根瘤衰亡的影响因素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3 控制根瘤衰老的应用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 根-茎信号传导的控制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 改善根瘤生长环境延缓根瘤的衰亡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 挖掘控制共生的关键基因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4 根瘤菌工程菌的改造延缓根瘤的衰亡第25-26页
    4 植物磷脂酶D第26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 植物中的磷脂酶种类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4.2 植物中PLD基因家族及其亚家族分类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4.3 植物中PLD的功能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 植物中PLDs在胁迫响应方面的功能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 植物中PLDs在植物生理响应方面的功能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3 植物抗病响应中PLDs的功能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3.1 PLDα1 在植物微生物互作过程中的作用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3.2 PLDβ1 在植物细菌、真菌侵染过程中的作用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3.3 PLDδ 在植物非寄生性真菌侵染过程中的作用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3.4 其它PLDs在植物免疫反应过程中的潜在作用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4.4 PLDs在细胞信号转导中的作用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1 PLDs及其互作蛋白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2 PLDs对细胞骨架蛋白的调控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3 PLD对膜泡运输的调控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4 PLD在脂类降解及膜成分改变上的作用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5 脂质信号分子PAs在细胞信号转导中的作用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5.1 胁迫情况下PAs的产生及其分子种类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5.2 PAs与目标蛋白互作产生的影响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5.2.1 PAs与目标蛋白互作改变其催化活性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5.2.2 PAs与目标蛋白互作改变细胞骨架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5.2.3 PAs与目标蛋白的结合对目标蛋白定位的影响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5.3 PAs对膜结构的影响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5.4 PAs对脂类运输和代谢的影响第35页
    5 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第35-37页
第二章 大豆GmPLDα1、GmPLDβ5 对根瘤的影响以及根瘤发育过程中甘油三脂变化的解析第37-78页
    1 前言第37-39页
    2 材料和方法第39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实验材料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植物材料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所用菌株及载体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 实验所用试剂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4 实验所用培养基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5 引物合成和测序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40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大肠杆菌DH5α 的培养及质粒提取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热击法转化目标表达载体到大肠杆菌DH5α 中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电击法转化目标表达载体到发根农杆菌K599中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 大豆毛根转化流程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5 转基因发根RNA表达量检测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 WesternBlot检测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7 根瘤菌固氮酶活性测定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8 根瘤及发根的脂质的提取及定量分析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9 大豆叶片或者根的胁迫处理第47页
    3 结果及分析第47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1 大豆PLDs家族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 大豆PLDs家族基因同源序列的获得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 大豆PLDs基因家族的结构域分析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 GmPLDs基因家族的表达情况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 GmPLDs基因家族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 GmPLDs基因家族在生物或非生物胁迫情况下的表达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 GmPLDs基因家族在不同发育时期根瘤中的表达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4 GmPLDα1 和GmPLDβ5 在根瘤菌处理下的根中的表达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 GmPLDα1 和GmPLDβ5 相关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发根的验证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 GmPLDα1 和GmPLDβ5 基因过表达和抑制载体的构建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 GmPLDα1 和GmPLDβ5 转基因发根的验证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4 GmPLDα1 和GmPLDβ5 基因对根瘤及茎长的影响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1 GmPLDα1 和GmPLDβ5 基因对结瘤数目的影响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2 GmPLDα1 和GmPLDβ5 基因对根瘤固氮酶活性的影响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3 GmPLDα1 和GmPLDβ5 转基因发根对地上部分茎长的影响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5 GmPLDα1 和GmPLDβ5 转基因发根对根瘤形成相关基因的影响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6 GmPLDα1 和GmPLDβ5 转基因发根对糖脂和磷脂含量的影响第61-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6.1 GmPLDα1 和GmPLDβ5 转基因发根对总脂含量的影响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6.2 GmPLDα1 和GmPLDβ5 转基因发根对脂质种类的影响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7 根瘤菌侵染GmPLDα1 转基因发根下根瘤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8 根瘤发育过程中脂质含量的变化第67-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8.1 根和根瘤中甘油三脂和总脂肪酸的变化情况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8.2 根瘤发育不同时期的各个甘油三脂分子种类含量的变化情况第68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9 根瘤发育过程中磷脂、糖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分析第71-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9.1 真核生物中磷脂、糖脂等的生物合成途径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9.2 DGE数据库中糖脂和磷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分析第72-74页
    4 讨论第74-78页
第三章 大豆GmPLDα 对油脂代谢和磷脂代谢及其对种子活力的影响第78-96页
    1 前言第78-80页
    2 材料与方法第80-84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实验材料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植物材料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所用试剂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 引物合成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81-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PLDαKD株系的产生和植物种植条件及取样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PLDαKD株系WesternBlot验证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种子总脂肪酸的提取及分析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 种子三酰甘油脂肪酸的提取及分析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5 磷脂提取及分析方法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 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7 种子发芽实验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8 植物激素的提取及分析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9 相关基因同源序列的获得第83-84页
    3 结果与分析第84-93页
        3.1 GmPLDα 缺失的鉴定及其对其它GmPLDs表达的影响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3.2 GmPLDα 的缺失导致种子脂肪酸有更高的不饱和度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3.3 GmPLDα 的缺失导致PC和PE含量升高、PA含量降低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3.4 GmPLDαKDs中的去饱和酶基因比在WT种子中的上调表达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3.5 GmPLDαKDs种子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导致合成更多的脂肪酸和PA产量的降低第88-91页
        3.6 在大豆GmPLDαKDs种子中,PC和DAG间的相互转化更为活跃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3.7 GmPLDαKDs种子降低PLAs却增加了LPCATs的转录水平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3.8 GmPLDαKDs种子有更高的发芽率第92-93页
    4 讨论第93-96页
第四章 近红外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分析大豆营养成分上的应用第96-108页
    1 前言第96-97页
    2 材料和方法第97-101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实验材料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植物材料第9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所用试剂第9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 主要试验仪器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98-10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分析模型的建立及其流程第9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总脂肪酸的提取及分析方法第9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维生素E的提取及分析方法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 黄酮的提取及分析方法第9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5 异黄酮的提取及分析方法第9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 皂苷的提取及分析方法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7 近红外对大豆粉末的分析第10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8 统计分析第100-101页
    3 结果及分析第101-106页
        3.1 统计结果及相关分析结果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3.2 近红外模型的建立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3.3 脂肪酸的NIRS模型的外部校验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3.4 大豆种质资源的筛选第105-106页
    4 讨论第106-108页
第五章 总结第108-112页
    1 GmPLDα1、GmPLDβ5 影响根瘤的形成和发育第108-109页
    2 GmPLDα 影响种子油脂代谢和其活力第109-111页
    3 近红外模型与筛选大规模种质资源第111-112页
参考文献第112-138页
附录A第138-142页
附录B第142-149页
附录C第149-155页
致谢第155-156页
作者简介第156-157页

论文共15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稻属AA基因组转座子功能解析和中国芒草地理分布与生物质降解效率分析
下一篇:虎乳灵芝多糖的多级结构及溶液行为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