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·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·论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| 第15-16页 |
·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动态激励机制的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7-26页 |
·激励问题的基本假设 | 第17-19页 |
·"经济人"的假设 | 第17-18页 |
·“有限理性”假设 | 第18-19页 |
·“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”假设 | 第19页 |
·激励问题的相关理论 | 第19-25页 |
·委托—代理理论 | 第19-20页 |
·人力资本理论 | 第20-21页 |
·竞赛理论 | 第21-22页 |
·经理权力理论 | 第22-23页 |
·行为理论 | 第23页 |
·其他理论 | 第23-2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我国国有企业经理激励现状 | 第26-33页 |
·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报酬的历史 | 第26-29页 |
·1978 年以前的阶段 | 第26页 |
·1978 年——1992 年的经理承包责任制阶段 | 第26-27页 |
·1992 年以后的年薪制阶段 | 第27页 |
·经营者股权激励模式探索阶段(20 世纪90 年代以后) | 第27-29页 |
·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模式存在的问题 | 第29-31页 |
·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短期行为 | 第31-3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4章 我国国有企业经理激励动态模型研究 | 第33-46页 |
·委托代理模型 | 第33-35页 |
·委托代理模型的几种改进形式 | 第35-37页 |
·重复博弈的委托代理模型 | 第35页 |
·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 | 第35-36页 |
·“棘轮效应”模型 | 第36页 |
·委托代理多项任务模型 | 第36-37页 |
·动态模型的建立原则 | 第37-38页 |
·充分信息原则 | 第37页 |
·激励强度原则 | 第37页 |
·监督原则 | 第37页 |
·等报酬原则原则 | 第37-38页 |
·棘轮效应(ratchet effect)原则 | 第38页 |
·我国国有企业经理激励动态模型 | 第38-43页 |
·我国国有企业单期多任务激励模型 | 第38-39页 |
·我国国有企业多期多任务激励模型 | 第39-43页 |
·动态激励模型分析 | 第43-45页 |
·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固定收入对于企业业绩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·动态激励机制实现的必要条件 | 第44页 |
·动态激励机制中,激励报酬与报酬激励系数的关系 | 第44页 |
·动态激励机制实现的更为一般的条件 | 第44页 |
·第一期努力水平与不应用动态激励机制的努力水平的对比 | 第44页 |
·动态激励机制条件下,声誉效应与棘轮效应的度量 | 第44-45页 |
·第二期努力水平与不应用动态激励机制的努力水平的对比 | 第45页 |
·分享业绩比例与不应用动态激励机制的分享业绩比率的对比 | 第4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5章 动态激励对我国国有企业经理激励的启示 | 第46-49页 |
·应用动态激励机制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的好处 | 第46-47页 |
·国有企业应用动态激励机制的注意问题 | 第47-48页 |
·业绩选择问题 | 第47页 |
·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评价体系 | 第47页 |
·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| 第47页 |
·注意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,短期和长期激励相结合 | 第47-4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结论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详细摘要 | 第55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