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目录 | 第7-9页 |
符号缩写对照表 | 第9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引言 | 第10-11页 |
1.2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3.1 极化码 | 第13-15页 |
1.3.2 窃听信道下的安全编码 | 第15-16页 |
1.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| 第16-17页 |
1.5 论文的章节安排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极化码 | 第19-30页 |
2.1 基本原理 | 第19-23页 |
2.1.1 信道组合 | 第20-22页 |
2.1.2 信道拆分 | 第22-23页 |
2.2 编译码方法 | 第23-26页 |
2.3 极化码的性质 | 第26-2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8-30页 |
第3章 非退化窃听信道下基于极化码的安全编码技术 | 第30-47页 |
3.1 窃听信道模型 | 第30-31页 |
3.2 系统模型 | 第31-34页 |
3.3 带反馈结构的安全编码技术 | 第34-37页 |
3.4 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 | 第37-45页 |
3.4.1 理论分析 | 第37-40页 |
3.4.2 仿真结果 | 第40-4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第4章 高斯退化窃听信道下基于极化码的安全编码技术 | 第47-62页 |
4.1 高斯窃听信道模型 | 第47-48页 |
4.2 高斯信道下极化码的构造方法 | 第48-49页 |
4.3 基于极化码的安全编码技术 | 第49-53页 |
4.4 仿真结果与分析 | 第53-6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5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5.1 研究工作总结 | 第62-63页 |
5.2 研究工作展望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