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桥涵工程论文--桥梁建筑材料论文

粉煤灰高强混凝土性能及其对桥梁预应力损失的影响

致谢第5-6页
中文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页
1 绪论第12-2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粉煤灰高强混凝土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高强混凝土的定义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粉煤灰应用于混凝土的可行性第13-14页
    1.3 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作用第14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粉煤灰的成分分析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粉煤灰的特性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粉煤灰特性的表现第18-19页
    1.4 粉煤灰混凝土在桥梁的应用及其性能研究现状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粉煤灰混凝土的发展及在桥梁的应用现状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粉煤灰混凝土的性能研究现状第20-22页
    1.5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2-24页
2 粉煤灰高强混凝土强度与弹性模量试验研究第24-49页
    2.1 原材料的选择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水泥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粉煤灰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粗骨料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细骨料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外加剂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水第25-26页
    2.2 抗压强度与弹模试验介绍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试验目的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试验准备第26-27页
    2.3 配合比的确定第27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国内外混凝土的配合比方法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本文的配合比计算方法第30-33页
    2.4 试件准备与试验过程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试件的设计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试件的制作和养护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试验装置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试验过程第36-37页
    2.5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第37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试验结果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国内外粉煤灰混凝土强度计算模型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本文强度模型第39-43页
    2.6 弹性模量试验结果分析第43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试验结果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国内外混凝土弹性模量计算模型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6.3 本文弹性模量模型第47-48页
    2.7 本章小结第48-49页
3 粉煤灰高强混凝土的收缩徐变第49-71页
    3.1 粉煤灰高强混凝土收缩徐变机理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粉煤灰高强混凝土的收缩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粉煤灰高强混凝土的徐变第50-51页
    3.2 常用的收缩徐变预测模型第51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中国建科院模型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CEB-FIP系列模型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ACI-209系列模型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G-Z模型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GL2000模型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B3模型第60-62页
    3.3 现有收缩徐变模型对粉煤灰高强混凝土的适用性第62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各收缩徐变模型的适用范围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模型预测精度的比较分析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粉煤灰高强混凝土收缩徐变预测模型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修正后模型的验证第69-70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70-71页
4 粉煤灰混凝土在预应力桥梁中应用的计算实例第71-96页
    4.1 设计资料及构造布置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设计资料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构造布置第72页
    4.2 主梁截面几何特性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截面几何特性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检验截面效率指标p第74页
    4.3 中主梁内力计算第74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恒载内力计算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活载内力计算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中主梁的内力组合第77-78页
    4.4 预应力钢筋面积的估算及其布置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估算预应力钢筋面积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预应力筋布置第79页
    4.5 中主梁截面几何特性计算第79-80页
    4.6 预应力损失估算第80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预应力筋与管道壁间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_(11)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锚具变形、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_(12)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_(14)第82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6.4 钢筋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_(15)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6.5 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_(16)第88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6.6 预应力总损失的比较第92-95页
    4.7 本章小结第95-96页
5 结论与展望第96-98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96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96-98页
参考文献第98-106页
作者简历第106-110页
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10页

论文共11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RFID道路系统实时路况技术的应用研究
下一篇:测力轮对标定试验台研制及标定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