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前言 | 第11-12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2-18页 |
1.1 本文关于小微企业的界定 | 第12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1 不对称信息与银行信用风险 | 第14-15页 |
1.2.2 国外信用风险评估方法概述 | 第15-16页 |
1.2.3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发展和现状 | 第16页 |
1.3 本文的研究框架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商业银行小微金融的发展历程 | 第18-24页 |
2.1 小微金融发展现状 | 第18-20页 |
2.2 商业银行小微金融风险管理的实践效果 | 第20-21页 |
2.3 小微金融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 | 第21-24页 |
2.3.1 缺乏定量风险定价模型 | 第21页 |
2.3.2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经验判断 | 第21页 |
2.3.3 风险管理系统在效率和安全性之间的权衡 | 第21-22页 |
2.3.4 小微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 | 第22页 |
2.3.5 小微金融批量贷后管理模式的建立 | 第22页 |
2.3.6 小微金融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建立 | 第22-24页 |
第3章 商业银行小微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效果 | 第24-27页 |
3.1 大数法则 | 第24-25页 |
3.1.1 理论 | 第24页 |
3.1.2 实践效果 | 第24-25页 |
3.2 风险定价模型 | 第25-26页 |
3.2.1 理论 | 第25页 |
3.2.2 实践效果 | 第25-26页 |
3.3 联保业务产品的风险控制理论 | 第26-27页 |
3.3.1 理论 | 第26页 |
3.3.2 实践效果 | 第26-27页 |
第4章 商业银行小微金融风险控制系统建设实践 | 第27-34页 |
4.1 风险控制的原则 | 第27页 |
4.2 风险管理组织框架 | 第27-29页 |
4.2.1 派驻授信风险官,实行垂直化管理 | 第27-28页 |
4.2.2 推广风险经理平行作业 | 第28-29页 |
4.3 小微企业授信业务系统流程的优化 | 第29-30页 |
4.3.1 贷前调查环节 | 第29页 |
4.3.2 贷中环节 | 第29-30页 |
4.3.3 贷后环节 | 第30页 |
4.4 区域风险策略 | 第30-31页 |
4.5 行业风险控制策略 | 第31-32页 |
4.5.1 行业风险影响因素分为三类: | 第31页 |
4.5.2 行业的银行贷款质量 | 第31页 |
4.5.3 行业策略 | 第31-32页 |
4.6 产品策略 | 第32页 |
4.7 差别化授权策略 | 第32页 |
4.8 不良资产管理策略 | 第32-34页 |
第5章 商业银行小微金融风险化解实例分析 | 第34-38页 |
5.1 上海钢贸企业融资的主要特点 | 第34页 |
5.2 上海钢贸企业银行融资存在的问题 | 第34-35页 |
5.3 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5-36页 |
5.4 控制风险的措施与意见 | 第36-38页 |
第6章 科技金融和民生金融信用风险控制的对策及产品 | 第38-47页 |
6.1 科技型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实践 | 第38页 |
6.2 科技金融信用风险控制要点 | 第38-40页 |
6.2.1 优选行业,寻找风险度相对较低的细分市场 | 第39页 |
6.2.2 引进专家团队,评估科技型小企业主要产品发展前景 | 第39页 |
6.2.3 开展订单融资 | 第39页 |
6.2.4 开展政府园区合作 | 第39页 |
6.2.5 利用和股权投资公司的合作,发挥投贷联动的优势 | 第39页 |
6.2.6 把握企业的发展阶段 | 第39页 |
6.2.7 发挥专业担保公司的风险缓释作用,通过银行、园区、担保公司联动,形成合力加强风险控制 | 第39-40页 |
6.3 科技金融产品 | 第40-44页 |
6.3.1 知识产权质押 | 第40-42页 |
6.3.2 股权质押 | 第42-43页 |
6.3.3 倍增贷 | 第43页 |
6.3.4 税联贷 | 第43-44页 |
6.4 民生类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实践 | 第44-45页 |
6.4.1 民生类小微企业的风险特点 | 第44页 |
6.4.2 管控风险的主要手段 | 第44-45页 |
6.5 民生类小微金融产品 | 第45-47页 |
6.5.1 专业市场集群项下商户租金授信模式 | 第45-46页 |
6.5.2 百货商超类集群供应链商户授信模式 | 第46页 |
6.5.3 产业链品牌核心企业下游一级代理商应付(预付)账款授信模式 | 第46-47页 |
第7章 小微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 | 第47-50页 |
7.1 风险计价模型的建立完善 | 第47页 |
7.2 进一步提高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水平 | 第47-48页 |
7.2.1 加强行业、周期及非财务因素的研究 | 第47页 |
7.2.2 创新担保方式 | 第47页 |
7.2.3 构建小企业风险预警系统 | 第47-48页 |
7.2.4 建立小企业客户准入退出动态调整机制 | 第48页 |
7.2.5 建立完善合理的小企业贷后管理制度 | 第48页 |
7.2.6 建立小企业违约信息通报机制 | 第48页 |
7.2.7 加强创新,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小企业产品体系 | 第48页 |
7.2.8 强化专业化人员培训,建立高素质的小企业服务队伍 | 第48页 |
7.3 现金流管控技术的完善 | 第48-50页 |
7.3.1 现金流指标是判别小企业质量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指标 | 第48-49页 |
7.3.2 商业银行控制现金流的主要方式有: | 第49-50页 |
第8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附件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