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
1.1 论文研究的背景以及意义 | 第10页 |
1.2 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1.2.1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1页 |
1.2.2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方法及目的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概述 | 第14-19页 |
2.1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起源 | 第14-16页 |
2.1.1 金融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地位的影响 | 第14-15页 |
2.1.2 金融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 | 第15页 |
2.1.3 金融市场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| 第15-16页 |
2.2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| 第16页 |
2.3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同业业务的必然性研究 | 第16-17页 |
2.4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同业业务的理论基础 | 第17-18页 |
2.4.1 合作竞争理论 | 第17页 |
2.4.2 资产专用性理论 | 第17页 |
2.4.3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| 第17-18页 |
2.5 小结 | 第18-19页 |
第三章 国内外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比较 | 第19-24页 |
3.1 国外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概况 | 第19页 |
3.2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概况 | 第19-21页 |
3.3 国内外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比较 | 第21-23页 |
3.3.1 经营范围和品质比较 | 第21页 |
3.3.2 业务规模和收入水平比较 | 第21-22页 |
3.3.3 经营理念和管理的比较 | 第22-23页 |
3.4 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策略分析 | 第24-32页 |
4.1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模式分析 | 第24页 |
4.1.1 综合经营发展加速 | 第24页 |
4.1.2 模式不断发展进步 | 第24页 |
4.2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品种分析 | 第24-25页 |
4.3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的 SWOT 分析 | 第25-31页 |
4.4 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经验及案例分析 | 第32-43页 |
5.1 标杆银行 浦发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策略分析 | 第32-34页 |
5.1.1 客户和渠道资源是银行业务转型的基础 | 第32页 |
5.1.2 定位于“中小金融机构服务商” | 第32-33页 |
5.1.3 全面推进综合化经营 | 第33-34页 |
5.2 浦发银行“银银平台”模式分析 | 第34-36页 |
5.2.1 互补双赢的合作模式 | 第34页 |
5.2.2 与竞争对手的模式对比 | 第34-35页 |
5.2.3 “银银平台”的战略意义 | 第35-36页 |
5.2.4 浦发银行银银合作主要产品介绍 | 第36页 |
5.3 浦发银行基金业务发展分析 | 第36-37页 |
5.3.1 基金业务取得快速发展 | 第36-37页 |
5.3.2 浦发银行拓展基金业务的思路 | 第37页 |
5.4 浦发银行第三方存管业务的发展策略分析 | 第37-38页 |
5.4.1 浦发银行第三方存管业务的发展优势 | 第37页 |
5.4.2 浦发银行服务第三方存管业务的新举措 | 第37-38页 |
5.5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案例详解 | 第38-42页 |
5.5.1 银证合作案例 | 第38-39页 |
5.5.2 银期合作案例 | 第39-40页 |
5.5.3 银保合作案例 | 第40页 |
5.5.4 银信合作案例 | 第40-41页 |
5.5.5 银银合作案例 | 第41-42页 |
5.6 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六章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加快发展的主要策略 | 第43-47页 |
6.1 加大同业业务金融产品的创新 | 第43页 |
6.2 继续深化银银合作 | 第43-44页 |
6.2.1 银银合作发展方向 | 第43页 |
6.2.2 拓展银银合作的业务范围 | 第43-44页 |
6.3 深化银保合作 | 第44页 |
6.4 深化银证合作 | 第44-45页 |
6.5 深化银信合作 | 第45-46页 |
6.6 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,建立核心人才绩效评价体系 | 第46页 |
6.7 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7-49页 |
7.1 结论 | 第47-48页 |
7.2 展望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附件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