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1.1 离子交换膜概述 | 第11-13页 |
1.1.1 离子交换膜的组成和分类 | 第11-12页 |
1.1.2 离子交换膜的常规制备技术 | 第12-13页 |
1.1.3 离子交换膜的应用概述 | 第13页 |
1.2 离子交换膜制备材料的选择 | 第13-15页 |
1.2.1 聚偏氟乙烯分离膜制备所用材料 | 第14-15页 |
1.2.2 溶剂和添加剂的选择 | 第15页 |
1.3 改性 PVDF 离子交换膜的制备 | 第15-16页 |
1.4 密度泛函理论(DFT)概述 | 第16-18页 |
1.4.1 密度泛函理论的基本框架 | 第17页 |
1.4.2 Dmol3程序包简介 | 第17-18页 |
1.4.3 DFT 配位计算 | 第18页 |
1.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1.5.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5.2 课题开展的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改性 PVDF 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表征 | 第20-34页 |
2.1 改性 PVDF 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原理 | 第20-22页 |
2.1.1 PVDF 分离膜上碳碳双键的形成 | 第20-21页 |
2.1.2 甲基丙烯酸接枝聚合反应 | 第21-22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22-24页 |
2.2.1 课题所用试剂和仪器 | 第22页 |
2.2.2 改性 PVDF 离子交换膜的制备 | 第22-23页 |
2.2.3 离子交换膜的含水率和离子交换容量测定 | 第23-24页 |
2.3 交换膜铸液组分的确定 | 第24-29页 |
2.3.1 正交试验设计 | 第24-26页 |
2.3.2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26-28页 |
2.3.3 各因子水平的确定 | 第28页 |
2.3.4 优化工艺验证 | 第28-29页 |
2.4 改性 PVDF 离子交换膜的表征 | 第29-33页 |
2.4.1 热重分析 | 第29-30页 |
2.4.2 红外光谱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4.3 X 射线衍射分析 | 第31-32页 |
2.4.4 扫描电镜分析 | 第32-33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3章 改性 PVDF 离子交换膜吸附水溶性 Cu(Ⅱ)、Ni(Ⅱ)重金属的研究 | 第34-53页 |
3.1 概述 | 第34页 |
3.2 实验材料和仪器 | 第34-35页 |
3.3 实验部分 | 第35-37页 |
3.3.1 铜镍离子溶液的配制 | 第35-36页 |
3.3.2 改性 PVDF 离子交换膜对 Cu(Ⅱ)、Ni(Ⅱ)的吸附 | 第36-37页 |
3.4 吸附实验结果分析 | 第37-52页 |
3.4.1 PMAA-PVDF 离子交换膜的 pHpzc | 第37-38页 |
3.4.2 pH 值对改性 PVDF 离子交换膜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3.4.3 温度对交换膜吸附性能的影响及动力学研究 | 第39-45页 |
3.4.4 交换膜的等温吸附研究 | 第45-49页 |
3.4.5 吸附热力学 | 第49-51页 |
3.4.6 改性 PVDF 离子交换膜的吸附/脱附性能 | 第51-5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4章 改性 PVDF 分离膜吸附 Cu(Ⅱ)、Ni(Ⅱ)重金属离子密度泛函计算研究 | 第53-70页 |
4.1 计算方法和模型 | 第53页 |
4.2 Cu(Ⅱ)、Ni(Ⅱ)与改性 PVDF 离子交换膜的配位结构 | 第53-61页 |
4.2.1 改性 PVDF 离子交换膜的配位基团 | 第53-56页 |
4.2.2 PMMA- PVDF 交换膜配位模型 | 第56-61页 |
4.3 Cu(Ⅱ)、Ni(Ⅱ)与 PMAA-PVDF 离子交换膜的配位计算 | 第61-69页 |
4.3.1 能量分析 | 第61-63页 |
4.3.2 几何构型分析 | 第63-68页 |
4.3.3 电荷布居数 | 第68-6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结论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