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渝经济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典型地质灾害分析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0-17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3 存在的问题 | 第14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4-17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2 主要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特征 | 第17-41页 |
2.1 自然地理 | 第17页 |
2.2 工程地质条件 | 第17-39页 |
2.2.1 地形地貌 | 第17-20页 |
2.2.2 地层岩性 | 第20-28页 |
2.2.3 地质构造 | 第28-31页 |
2.2.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| 第31-35页 |
2.2.5 气象、水文 | 第35-39页 |
2.3 人类工程活动 | 第39-41页 |
第3章 成渝经济区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及分布特征 | 第41-63页 |
3.1 成渝经济区地质灾害发育类型 | 第41-43页 |
3.2 成渝经济区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| 第43-62页 |
3.3 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4章 研究区内各种类型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分析 | 第63-87页 |
4.1 崩塌 | 第63-68页 |
4.1.1 滑移崩塌机制 | 第64-66页 |
4.1.2 拉裂崩塌机制 | 第66-67页 |
4.1.3 倾倒崩塌机制 | 第67-68页 |
4.2 滑坡 | 第68-74页 |
4.2.1 滑移–拉裂–剪断机制 | 第69-71页 |
4.2.2 “挡墙溃屈”机制 | 第71-72页 |
4.2.3 “平推式”滑坡机制 | 第72-74页 |
4.3 泥石流 | 第74-77页 |
4.3.1 沟谷型泥石流 | 第75-76页 |
4.3.2 地震物源型泥石流 | 第76-77页 |
4.4 岩溶 | 第77-80页 |
4.4.1 岩溶塌陷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 | 第77-80页 |
4.5 采空区 | 第80-83页 |
4.6 特殊岩土 | 第83-86页 |
4.6.1 成都粘土的分布 | 第83-84页 |
4.6.2 成都粘土的组成及工程特征 | 第84-85页 |
4.6.3 成都粘土导致的工程问题实例分析 | 第85-86页 |
4.7 小结 | 第86-87页 |
第5章 地质环境综合分区及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| 第87-109页 |
5.1 地质环境综合分区 | 第87-89页 |
5.1.1 划分方法 | 第87-89页 |
5.2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 | 第89-107页 |
5.2.1 评价思路 | 第89-90页 |
5.2.2 崩塌易发程度判别方法 | 第90-95页 |
5.2.3 滑坡易发程度判别方法 | 第95-101页 |
5.2.4 泥石流易发程度判别方法 | 第101-104页 |
5.2.5 岩溶塌陷易发程度判别方法 | 第104-105页 |
5.2.6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 | 第105-107页 |
5.3 评价结果分析 | 第107-109页 |
结论 | 第109-110页 |
致谢 | 第110-11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1-11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