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课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1 我国能源现状 | 第9-10页 |
1.1.2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 | 第10页 |
1.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变风量空调系统及仿真模拟技术简介 | 第16-25页 |
2.1 变风量空调系统简介 | 第16-20页 |
2.1.1 变风量空调系统起源 | 第16页 |
2.1.2 变风量空调系统原理 | 第16-17页 |
2.1.3 变风量空调系统分类 | 第17-20页 |
2.2 变风量空调系统中的控制 | 第20-22页 |
2.2.1 风管静压控制 | 第20页 |
2.2.2 送风流量控制 | 第20-22页 |
2.2.3 送风温度控制 | 第22页 |
2.3 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特点 | 第22-23页 |
2.4 暖通空调系统仿真模拟 | 第23-24页 |
2.4.1 模拟仿真技术在暖通空调领域的发展 | 第23页 |
2.4.2 TRNSYS 简介 | 第23-24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VAV 空调系统中各设备数学模型 | 第25-40页 |
3.1 冷水机组模型 | 第25-27页 |
3.2 冷却塔模型 | 第27-30页 |
3.2.1 塔腔放热 | 第27-29页 |
3.2.2 塔腔性能数据 | 第29页 |
3.2.3 塔腔出口条件 | 第29页 |
3.2.4 塔集水池和风机功率 | 第29-30页 |
3.3 冷冻水二次泵 | 第30-31页 |
3.4 冷冻水一次泵、冷却水泵 | 第31-32页 |
3.5 三通 | 第32-33页 |
3.5.1 合流三通 | 第32-33页 |
3.5.2 分流三通 | 第33页 |
3.6 多通 | 第33-36页 |
3.6.1 水合流多通 | 第34页 |
3.6.2 水分流多通 | 第34-35页 |
3.6.3 风分流多通 | 第35-36页 |
3.7 PID 控制器 | 第36-38页 |
3.7.1 PID 控制器的数学描述 | 第36页 |
3.7.2 PID 控制器的改进 | 第36-37页 |
3.7.3 PID 控制器的积分收敛 | 第37页 |
3.7.4 PID 控制器的离散 | 第37-38页 |
3.8 激发函数器 | 第38-39页 |
3.9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4章 多区建筑模型及 VAV 系统模型的建立 | 第40-54页 |
4.1 多区建筑模型的建立 | 第40-49页 |
4.1.1 建筑模型的初步设计 | 第40-41页 |
4.1.2 Trnsys 中建筑模型的建立 | 第41-44页 |
4.1.3 TRNbuild 中建筑相关参数的输入 | 第44-45页 |
4.1.4 建筑模型温度、负荷、风量分析 | 第45-49页 |
4.2 TRNSYS-Studio 中 VAV 空调系统模型的建立 | 第49-53页 |
4.2.1 冷冻、冷却水系统的建立 | 第50-51页 |
4.2.2 热水系统的建立 | 第51-52页 |
4.2.3 风系统的建立 | 第52页 |
4.2.4 设备选型 | 第52-53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5章 空调系统不同控制策略下的能耗对比分析 | 第54-75页 |
5.1 VAV 空调系统控制部分简介 | 第54-57页 |
5.1.1 VAV 空调系统基本控制 | 第54-55页 |
5.1.2 VAV 空调系统末端 V-BOX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 | 第55-57页 |
5.2 同一 VAV 空调系统模型下的两种控制策略及实现方法 | 第57-68页 |
5.2.1 风系统控制策略及实现方法 | 第57-62页 |
5.2.2 水系统控制策略及实现方法 | 第62-67页 |
5.2.3 冷机、冷却塔、水泵,锅炉、水泵联动控制 | 第67-68页 |
5.3 两种控制策略下的能耗对比分析 | 第68-74页 |
5.3.1 各房间温度分析 | 第68-70页 |
5.3.2 冷水机组与锅炉能耗分析 | 第70-71页 |
5.3.3 水泵与风机能耗分析 | 第71-73页 |
5.3.4 总能耗分析 | 第73-74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结论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0页 |
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