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、德育论文

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5页
英文摘要第5-9页
引言第9-11页
一、对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认识第11-18页
 (一) 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的概念界定第11-12页
 (二) 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第12-13页
  1. 情感与态度第12页
  2. 情感与价值观第12页
  3. 态度与价值观第12-13页
 (三) 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理论基础第13-15页
  1. 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第13-14页
  2. 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14-15页
 (四) 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施的意义第15-18页
  1. 是提高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必然要求第15-16页
  2. 有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,促进其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第16页
  3. 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,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第16-18页
二、思想品德课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目标实施中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18-25页
 (一) 思想品德课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第18-21页
  1. 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给中学生认同社会核心价值观带来困惑第18页
  2. 农村较城市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更欠缺第18-19页
  3. 教师以学科为本位,重教书轻育人第19-20页
  4. 部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成长过程第20-21页
 (二) 思想品德课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第21-25页
  1. 社会转型期西方价值观的流入和传统文化教养的缺失第21页
  2. 义务教育非均等化和教育不公平第21-22页
  3. 应试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对立第22页
  4. 单一的评价制度第22-23页
  5. 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角色定位的偏差第23页
  6. 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学校、家庭和社会角色的割裂第23-25页
三、思想品德课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施的对策第25-34页
 (一) 加强传统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25-26页
 (二) 实现义务教育均等化第26-27页
 (三) 改变教育理念,由学科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第27-28页
 (四) 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,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第28-29页
 (五) 教师锤炼教育教学艺术,与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第29-30页
 (六) 创新教育方式,以实践活动为载体,促进学生自我体验的升华第30-32页
 (七) 加强课内外结合,做好家庭与学校的联动与协作,发挥家庭教育应有的功能第32-34页
结论第34-35页
参考文献第35-37页
参考书目第37-41页
后记第41页

论文共4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
下一篇:弱势群体家庭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