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6页 |
(一) 本文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| 第10-12页 |
(二) 本文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| 第12-14页 |
(三) 本文研究的主要难点和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(四) 本文研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 | 第15-16页 |
一、当代大学生人格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| 第16-25页 |
(一) 人格的内涵及形成 | 第16-17页 |
(二) 人格的特点 | 第17页 |
1. 人格具有社会性 | 第17页 |
2. 人格具有稳定性 | 第17页 |
3. 人格具有可塑性 | 第17页 |
(三) 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 | 第17-20页 |
1.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优势 | 第18-19页 |
2.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劣势 | 第19-20页 |
(四) 影响大学生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| 第20-25页 |
1. 遗传因素 | 第21页 |
2. 社会环境因素 | 第21-25页 |
二、弱势群体家庭对大学生人格的负面影响 | 第25-31页 |
(一) 弱势群体的内涵 | 第25页 |
(二) 弱势群体家庭的特征 | 第25-26页 |
1. 生活贫困 | 第25-26页 |
2. 心理脆弱 | 第26页 |
3. 自身素质低 | 第26页 |
(三) 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的现状 | 第26-28页 |
1. 经济处于极度贫穷的状态 | 第27页 |
2. 心理贫困而无法自我调适 | 第27页 |
3. 在与人交往中存在障碍 | 第27-28页 |
4. 价值观出现偏差 | 第28页 |
(四) 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人格的特点 | 第28-31页 |
1. 自卑感强 | 第28-29页 |
2. 成就动机强 | 第29页 |
3. 内向孤僻,交际能力差 | 第29-30页 |
4. 极度敏感 | 第30-31页 |
三、消除弱势群体家庭对大学生人格负面影响的基本对策 | 第31-38页 |
(一) 社会要提供广阔的实践与就业机会 | 第31-32页 |
(二) 政府应完善资助体系给予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经济援助 | 第32-33页 |
1. 设立专项奖学金 | 第32页 |
2. 广泛开展贴息贷款活动 | 第32-33页 |
(三) 学校要加强自身建设,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| 第33-34页 |
1. 学校要建立起长久性的贫困生资助机制 | 第33页 |
2. 高校要建立起健全的心理咨询机构 | 第33页 |
3. 教师应发挥自身作用,帮助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| 第33-34页 |
4.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,创建良好的环境条件 | 第34页 |
(四) 积极发挥家庭的作用 | 第34-35页 |
(五) 大学生自身要提高心理素质和各项能力 | 第35-38页 |
1.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| 第36页 |
2. 正确认知自我的能力 | 第36页 |
3. 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| 第36-38页 |
结论 | 第38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2页 |
附录 | 第42-44页 |
后记 | 第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