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7页 |
1.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课题来源 | 第8页 |
1.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地外天体钻探采样技术发展概述 | 第9-12页 |
1.2.1 前苏联月面采样钻探技术 | 第9-10页 |
1.2.2 美国地外天体钻探技术 | 第10-11页 |
1.2.3 欧空局地外天体钻探技术 | 第11-12页 |
1.3 超声波钻探技术发展概述 | 第12-15页 |
1.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压电换能器驱动特性研究 | 第17-37页 |
2.1 压电陶瓷及其厚度振动模式 | 第17-20页 |
2.1.1 压电陶瓷主要性能参数 | 第17-19页 |
2.1.2 压电陶瓷的振动模式 | 第19页 |
2.1.3 压电陶瓷叠堆的结构特点 | 第19-20页 |
2.2 压电换能器的超声波共振 | 第20-21页 |
2.3 压电换能器声电等效网络模型的建立 | 第21-32页 |
2.3.1 压电陶瓷叠堆的等效电路网络模型 | 第21-26页 |
2.3.2 超声变幅杆的等效电路网络模型 | 第26-28页 |
2.3.3 后盖板的等效电路网络模型 | 第28-29页 |
2.3.4 压电换能器等效网络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| 第29-32页 |
2.4 压电换能器的有限元建模与仿真分析 | 第32-35页 |
2.4.1 压电换能器的模态分析 | 第33-34页 |
2.4.2 压电换能器的谐响应分析 | 第34-35页 |
2.5 压电换能器输出特性测试试验 | 第35-36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3章 自由质量块碰撞动力学特性研究 | 第37-51页 |
3.1 自由质量块碰撞振动系统离散模型 | 第37-46页 |
3.1.1 振动系统离散模型的基本假设 | 第37-38页 |
3.1.2 碰撞振动系统离散模型的建立 | 第38-44页 |
3.1.3 系统离散模型的求解 | 第44-46页 |
3.2 碰撞振动系统动力学仿真 | 第46-47页 |
3.3 碰撞振动过程测试试验研究 | 第47-5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4章 高频冲击作用下钻杆与岩石相互作用过程研究 | 第51-63页 |
4.1 岩石的力学性质及岩石动态损伤与破碎 | 第51-54页 |
4.1.1 岩石的力学性质 | 第51-53页 |
4.1.2 岩石的动态损伤与破碎 | 第53-54页 |
4.2 高频冲击作用下钻杆对岩石的相互作用过程分析 | 第54-59页 |
4.2.1 圆锥头钻杆与岩石相互作用过程研究 | 第54-57页 |
4.2.2 圆柱头钻杆与岩石相互作用过程研究 | 第57-59页 |
4.3 钻杆与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仿真与分析 | 第59-6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5章 新型超声波钻探器原理样机研制与试验研究 | 第63-73页 |
5.1 新型超声波钻探器原理样机研制 | 第63-64页 |
5.2 钻探试验条件 | 第64-65页 |
5.3 钻探器功能验证试验 | 第65-68页 |
5.4 钻探器功耗测试试验 | 第68页 |
5.5 新型超声波钻探器钻进效率试验 | 第68-72页 |
5.5.1 钻压力对钻进效率影响分析试验 | 第68-70页 |
5.5.2 钻杆构型对钻进效率影响分析试验 | 第70-72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结论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78-80页 |
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