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机的应用论文--计算机网络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

面向新型互联网架构的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目录第10-13页
图目录第13-16页
表目录第16-17页
缩略语第17-19页
第1章 绪论第19-33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9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互联网概述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移动性概述第22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云计算概述第27-30页
    1.2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第30-31页
    1.3 本文的组织结构第31-33页
第2章 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架构第33-66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33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研究背景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研究现状第37-41页
    2.2 一种新型互联网架构第41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架构总览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标识的定义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终端协议栈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报文封装格式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基本通信流程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路由与转发第49-55页
    2.3 关键技术第55-6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路由可扩展性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移动性管理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多家乡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流量工程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端到端业务能力第63页
    2.4 对比分析第63-65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65-66页
第3章 一种基于两级DHT与汇聚机制的标识映射与移动位置管理系统及性能优化方法第66-90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研究背景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研究现状第67-68页
    3.2 基于两级DHT与汇聚机制的标识映射与移动位置管理系统第68-8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数据库结构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标识映射注册过程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标识映射解析过程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移动终端位置更新过程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性能分析第74-83页
    3.3 基于多级指针式缓存的标识映射解析性能优化第83-8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基本思想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具体实现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性能分析第85-88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88-90页
第4章 一种基于可变层次结构的移动位置管理优化方法第90-113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研究背景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研究现状第91页
    4.2 基于可变层次结构的移动位置管理优化第91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基本思想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位置注册第93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位置查找第96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位置更新第98-99页
    4.3 性能分析第99-11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定性分析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定量分析第102-111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111-113页
第5章 一种基于身份与位置分离的虚拟机动态迁移技术第113-140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113-11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研究背景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研究现状第114-115页
    5.2 基于身份与位置分离的虚拟机动态迁移技术第115-12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虚拟机标识定义第11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虚拟机位置管理第115-11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虚拟机之间基本通信流程第118-12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虚拟机动态迁移第120-123页
    5.3 性能分析第123-13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报文封装开销第123-12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信令开销第128-130页
    5.4 与已有方案的对比第130-132页
    5.5 实验第132-13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虚拟机跨三层网络迁移后流量不间断实验第132-134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虚拟机跨异构网迁移后业务不中断实验第134-139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139-140页
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40-143页
附录第143-152页
参考文献第152-160页
致谢第160-162页
个人简历及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62-163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63页

论文共1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微创手术机器人主从控制系统构建及实现研究
下一篇:铝合金的电解质-等离子抛光工艺参数及试验装置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