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缩写词及英汉对照 | 第7-12页 |
| 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1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| 1.2 设计育种已成为引领作物遗传育种和改良的前沿技术 | 第13-14页 |
| 1.3 上位性是制约设计育种成效和进程的关键因素 | 第14-15页 |
| 1.3.1 上位性是复杂数量性状重要的遗传分量 | 第14页 |
| 1.3.2 上位性包括多种互作类型 | 第14-15页 |
| 1.3.3 上位性分析仍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| 第15页 |
| 1.3.4 上位性是制约设计育种成效和进程的关键因素 | 第15页 |
| 1.4 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是分析QTL上位性的理想材料 | 第15-17页 |
| 1.4.1 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的构建 | 第15-16页 |
| 1.4.2 单片段代换系是遗传研究和育种的理想材料 | 第16页 |
| 1.4.3 单片段代换系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是用于QTL的上位性分析 | 第16-17页 |
| 1.5 水稻抽穗期和形态性状是我室设计育种的主要元件 | 第17-19页 |
| 1.5.1 水稻抽穗期和形态发育性状是重要的农艺性状 | 第17页 |
| 1.5.2 水稻抽穗期和形态发育性状是复杂的数量性状 | 第17-18页 |
| 1.5.3 上位性是水稻抽穗期和发育性状重要的遗传分量 | 第18页 |
| 1.5.4 我室将水稻抽穗期及株型性状确定为分子设计育种的目标性状 | 第18-19页 |
| 1.6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9-20页 |
| 1.7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| 第2章 水稻抽穗期的上位性分析 | 第21-43页 |
| 2.1 引言 | 第21-22页 |
| 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22-27页 |
| 2.2.1 供试材料 | 第22页 |
| 2.2.2 培育多片段聚合系 | 第22-23页 |
| 2.2.3 半双列杂交作图群体的构建 | 第23-24页 |
| 2.2.4 田间试验及性状调查 | 第24页 |
| 2.2.5 分子标记检测方法 | 第24-26页 |
| 2.2.5.1 主要试剂 | 第24-25页 |
| 2.2.5.2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5页 |
| 2.2.5.3 DNA提取 | 第25页 |
| 2.2.5.4 PCR扩增 | 第25页 |
| 2.2.5.5 电泳 | 第25-26页 |
| 2.2.5.6 银染和结果记录 | 第26页 |
| 2.2.6 数据统计及分析 | 第26-27页 |
| 2.2.6.1 试验误差估计 | 第26页 |
| 2.2.6.2 QTL效应的遗传模型及各项分量的估算 | 第26-27页 |
| 2.2.6.3 相关系数估计 | 第27页 |
| 2.3 结果 | 第27-42页 |
| 2.3.1 各个群体抽穗期的变异 | 第27-29页 |
| 2.3.2 抽穗期QTL的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 | 第29-31页 |
| 2.3.3 双位点抽穗期QTL的上位性 | 第31-33页 |
| 2.3.4 三位点抽穗期QTL的上位性 | 第33-34页 |
| 2.3.5 抽穗期QTL的多效性 | 第34-41页 |
| 2.3.6 抽穗期与其它考察性状的相关分析 | 第41-42页 |
| 2.4 小结 | 第42-43页 |
| 第3章 发育性状的动态分析 | 第43-58页 |
| 3.1 前言 | 第43页 |
| 3.2 材料和方法 | 第43-44页 |
| 3.3 结果 | 第44-56页 |
| 3.3.1 发育性状表型的变化 | 第44-46页 |
| 3.3.1.1 株高 | 第44页 |
| 3.3.1.2 分蘖数 | 第44-45页 |
| 3.3.1.3 叶片数 | 第45-46页 |
| 3.3.2 各发育性状QTL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 | 第46-52页 |
| 3.3.2.1 株高 | 第46-47页 |
| 3.3.2.2 分蘖数 | 第47页 |
| 3.3.2.3 叶片数 | 第47-52页 |
| 3.3.3 各发育性状的上位性效应 | 第52-55页 |
| 3.3.3.1 株高 | 第52-53页 |
| 3.3.3.2 分蘖数 | 第53-54页 |
| 3.3.3.3 叶片数 | 第54-55页 |
| 3.3.4 各时期发育性状间的相关性 | 第55-56页 |
| 3.4 小结 | 第56-58页 |
|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| 第58-62页 |
| 4.1 讨论 | 第58-61页 |
| 4.1.1 水稻抽穗期基因聚合效应普遍存在着上位性 | 第58-59页 |
| 4.1.2 抽穗期QTL的“一因多效” | 第59页 |
| 4.1.3 水稻的发育性状特征 | 第59-60页 |
| 4.1.4 上位性在设计育种上的利用 | 第60-61页 |
| 4.2 结论 | 第61-62页 |
| 致谢 | 第62-6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3-70页 |
| 附录 | 第70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