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0-13页 |
ABSTRACT | 第13-15页 |
缩略语表 | 第16-1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8-40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| 第18-2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0-37页 |
1.2.1 空间目标雷达成像系统发展概况 | 第20-28页 |
1.2.2 压缩感知理论发展及应用概况 | 第28-37页 |
1.3 本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| 第37-40页 |
1.3.1 本文主要工作 | 第37-39页 |
1.3.2 本文组织结构 | 第39-40页 |
第二章 LFM雷达中频压缩采样接收机与二维稀疏成像 | 第40-67页 |
2.1 引言 | 第40-43页 |
2.2 基于随机采样的压缩感知数字接收机设计 | 第43-49页 |
2.2.1 LFM中频回波的稀疏表示 | 第43-45页 |
2.2.2 随机采样接收机设计 | 第45-49页 |
2.3 压缩感知正交一维像重构 | 第49-58页 |
2.3.1 雷达信号正交解调 | 第50-51页 |
2.3.2 一维距离像正交重构算法 | 第51-52页 |
2.3.3 仿真和实测数据处理结果 | 第52-58页 |
2.4 LFM雷达二维联合压缩感知成像方法 | 第58-65页 |
2.4.1 二维联合压缩感知重构 | 第59-63页 |
2.4.2 仿真和实测数据处理结果 | 第63-65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第三章 压缩感知ISAR成像相位补偿技术 | 第67-90页 |
3.1 引言 | 第67-69页 |
3.2 压缩感知成像相位补偿原理与数学模型 | 第69-76页 |
3.2.1 RD成像中的相位校正 | 第69-73页 |
3.2.2 压缩感知成像中的相位补偿模型 | 第73-76页 |
3.3 基于图像质量最优化的压缩感知相位自聚焦算法 | 第76-79页 |
3.3.1 目标二维像重构 | 第78页 |
3.3.2 相位误差估计 | 第78-79页 |
3.4 基于目标强散射点提取的快速压缩感知自聚焦 | 第79-81页 |
3.5 仿真和实测数据处理结果 | 第81-88页 |
3.5.1 仿真实验 | 第82-86页 |
3.5.2 实测数据处理 | 第86-88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88-90页 |
第四章 基于压缩感知的空间多目标同时成像技术 | 第90-111页 |
4.1 引言 | 第90-91页 |
4.2 基于压缩感知的单目标稀疏回波成像 | 第91-97页 |
4.2.1 慢时间域压缩感知成像原理 | 第91-93页 |
4.2.2 压缩感知重构目标图像的条件 | 第93-97页 |
4.3 基于相控阵雷达随机脉冲分配的多目标同时成像 | 第97-106页 |
4.3.1 宽带雷达成像与相控阵资源调度 | 第97-98页 |
4.3.2 基于随机脉冲分配的多目标同时成像 | 第98-102页 |
4.3.3 多目标压缩感知观测矩阵构造及图像重构 | 第102-103页 |
4.3.4 自适应多目标压缩感知成像 | 第103-106页 |
4.4 多目标成像实验结果 | 第106-109页 |
4.4.1 目标尺寸对脉冲分配比例的影响 | 第107-108页 |
4.4.2 目标转速对脉冲分配比例的影响 | 第108-10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109-111页 |
第五章 含旋转部件目标压缩感知ISAR成像技术 | 第111-132页 |
5.1 引言 | 第111-112页 |
5.2 含旋转部件的ISAR成像目标回波模型 | 第112-120页 |
5.2.1 基于散射点模型的含微动部件目标回波模型 | 第112-114页 |
5.2.2 旋转部件对ISAR回波的影响分析 | 第114-120页 |
5.3 含旋转部件目标压缩感知成像的自聚焦问题 | 第120-123页 |
5.4 稀疏回波微多普勒分离方法研究 | 第123-130页 |
5.4.1 基于CS-STFT的稀疏回波时频分析 | 第124-125页 |
5.4.2 基于时频图时域加权统计积分方法的微多普勒分离 | 第125-129页 |
5.4.3 仿真与实测数据实验结果 | 第129-130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30-132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32-135页 |
6.1 论文工作总结 | 第132-133页 |
6.2 下一步工作展望 | 第133-135页 |
致谢 | 第135-1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8-151页 |
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151-1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