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鲜食品冷链物流配送车辆路径优化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2.1 冷链物流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配送路径规划问题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3 冷链物流配送车辆路径问题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4 研究述评 | 第15-16页 |
1.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6-19页 |
1.3.1 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1.3.2 本文的研究框架图 | 第18页 |
1.3.3 本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4 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20-22页 |
第2章 冷链物流配送路径问题的研究基础 | 第22-35页 |
2.1 冷链物流 | 第22-24页 |
2.1.1 冷链物流的定义 | 第22页 |
2.1.2 冷链物流的特性 | 第22-23页 |
2.1.3 冷链物流环节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2 配送车辆路径规划问题 | 第24-27页 |
2.2.1 配送车辆路径问题的定义 | 第24页 |
2.2.2 配送车辆路径问题的分类 | 第24-25页 |
2.2.3 配送车辆路径问题的构成要素 | 第25-27页 |
2.3 配送车辆路径规划问题的求解算法 | 第27-35页 |
2.3.1 精确算法 | 第27-29页 |
2.3.2 启发式算法 | 第29-35页 |
第3章 生鲜食品冷链物流配送路径的一般模型 | 第35-43页 |
3.1 生鲜食品冷链物流配送车辆路径问题的描述 | 第35页 |
3.2 建模思路 | 第35-36页 |
3.3 假设、约束条件及参数描述 | 第36-38页 |
3.3.1 模型的一般假设 | 第36-37页 |
3.3.2 模型的约束条件 | 第37页 |
3.3.3 模型的参数设置 | 第37-38页 |
3.4 生鲜食品冷链物流配送成本分析 | 第38-40页 |
3.4.1 车辆派遣费用 | 第38-39页 |
3.4.2 运输成本 | 第39页 |
3.4.3 制冷成本 | 第39-40页 |
3.5 模型建立 | 第40-41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第4章 生鲜食品冷链物流配送路径模型的优化 | 第43-49页 |
4.1 模型优化思路 | 第43-44页 |
4.2 时间窗约束 | 第44-45页 |
4.3 冷链产品配送过程中产生变质损耗成本 | 第45页 |
4.4 生鲜食品配送过程疲劳驾驶情况 | 第45-47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5章 生鲜食品冷链物流配送车辆路径模型的求解 | 第49-55页 |
5.1 遗传算法简介 | 第49-50页 |
5.1.1 遗传算法相关概念 | 第49-50页 |
5.1.2 遗传算法的特点 | 第50页 |
5.2 遗传算法求解模型过程 | 第50-54页 |
5.2.1 算法参数设定 | 第50-51页 |
5.2.2 染色体编码 | 第51-52页 |
5.2.3 种群初始化 | 第52页 |
5.2.4 适应度函数处理 | 第52页 |
5.2.5 遗传操作 | 第52-54页 |
5.2.6 终止条件 | 第54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6章 生鲜食品企业配送路径优化算例 | 第55-75页 |
6.1 S海产品公司简介 | 第55-57页 |
6.2 S公司海产品冷链配送现状 | 第57-59页 |
6.2.1 S公司冷链配送运营模式 | 第57页 |
6.2.2 S公司生鲜食品冷链配送路径现状 | 第57-58页 |
6.2.3 S公司冷链配送路径存在的问题 | 第58-59页 |
6.3 S公司海产品冷链物流车辆配送路径优化 | 第59-66页 |
6.3.1 算例数据处理和参数设置 | 第59-62页 |
6.3.2 算例的求解过程 | 第62-65页 |
6.3.3 算例的求解结果 | 第65-66页 |
6.4 企业算例优化结果分析 | 第66-70页 |
6.5 对生鲜食品企业冷链配送的优化建议 | 第70-73页 |
6.5.1 提高冷藏车利用效率 | 第70页 |
6.5.2 增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| 第70-71页 |
6.5.3 开拓业务范围 | 第71-72页 |
6.5.4 集成物流资源,均摊物流费用 | 第72页 |
6.5.5 完善信息化冷链配送系统 | 第72页 |
6.5.6 秉持当代物流服务信念 | 第72-73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9页 |
7.1 研究成果与主要贡献 | 第75-77页 |
7.1.1 研究成果 | 第75-76页 |
7.1.2 主要贡献 | 第76-77页 |
7.2 研究进一步展望 | 第77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4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