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符号对照表 | 第12-13页 |
缩略语对照表 | 第13-1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8-22页 |
1.1 选题缘由和意义 | 第18-19页 |
1.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1.3 论文组织结构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HEVC视频编码技术 | 第22-34页 |
2.1 HEVC编码框架 | 第22页 |
2.2 HEVC块划分结构 | 第22-25页 |
2.2.1 编码单元 | 第23页 |
2.2.2 预测单元 | 第23-24页 |
2.2.3 变换单元 | 第24页 |
2.2.4 编码结构总结 | 第24-25页 |
2.3 预测编码技术 | 第25-31页 |
2.3.1 帧内预测编码 | 第25-26页 |
2.3.2 帧间预测技术 | 第26-31页 |
2.4 变换/量化与熵编码 | 第31页 |
2.4.1 变换和量化 | 第31页 |
2.4.2 熵编码 | 第31页 |
2.5 重构图像的后处理技术 | 第31-32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3D-HEVC视频编码技术 | 第34-46页 |
3.1 3D-HEVC编码框架 | 第34-35页 |
3.2 非独立视点预测编码技术 | 第35-41页 |
3.2.1 视差补偿预测 | 第35页 |
3.2.2 视差矢量预测 | 第35-38页 |
3.2.3 视点间运动预测 | 第38-39页 |
3.2.4 视点间残差预测 | 第39-40页 |
3.2.5 视点合成预测 | 第40-41页 |
3.3 深度图编码 | 第41页 |
3.4 虚拟视点合成技术 | 第41-45页 |
3.4.1 快速一维视点合成 | 第41-43页 |
3.4.2 可选择视点合成算法 | 第43-4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先进残差预测编码 | 第46-60页 |
4.1 视点间残差预测技术 | 第46-47页 |
4.2 先进残差预测技术 | 第47-51页 |
4.2.1 先进残差预测 | 第47页 |
4.2.2 时域ARP技术 | 第47-49页 |
4.2.3 视点间ARP技术 | 第49-51页 |
4.3 视点间ARP算法改进 | 第51-54页 |
4.3.1 帧内编码块统计及分析 | 第51-52页 |
4.3.2 视点间ARP算法改进原理 | 第52-53页 |
4.3.3 周边块选取 | 第53页 |
4.3.4 改进算法步骤 | 第53-54页 |
4.4 实验结果及性能分析 | 第54-59页 |
4.4.1 算法性能评定 | 第54-55页 |
4.4.2 实验参数配置 | 第55-56页 |
4.4.3 算法性能分析 | 第56-5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五章 3D-HEVC预测/变换单元选取优化算法 | 第60-72页 |
5.1 基于视点间帧间预测单元模式优化算法 | 第60-64页 |
5.1.1 HEVC已有快速帧间预测单元模式判决介绍 | 第60-61页 |
5.1.2 多视点视频相关性分析 | 第61页 |
5.1.3 PU模式遍历优化算法原理 | 第61页 |
5.1.4 PU模式遍历优化算法 | 第61-63页 |
5.1.5 PU模式遍历算法进一步改进 | 第63-64页 |
5.2 3D-HEVC中TU划分过程优化 | 第64-67页 |
5.2.1 TU划分过程的选择 | 第64-65页 |
5.2.2 ARP块的TU划分统计分析 | 第65-66页 |
5.2.3 TU划分过程优化及实现 | 第66-67页 |
5.3 实验结果及性能分析 | 第67-71页 |
5.3.1 实验参数配置 | 第67页 |
5.3.2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67-7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8页 |
致谢 | 第78-8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0-81页 |
1.基本情况 | 第80页 |
2.教育背景 | 第80页 |
3.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80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