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对民间借贷的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引言 | 第6-7页 |
1. 绪论 | 第7-10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7-8页 |
1.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7页 |
1.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7-8页 |
1.2 相关文献综述 | 第8-10页 |
1.2.1 关于民间借贷研究的文献 | 第8-9页 |
1.2.2 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研究及应用的文献 | 第9-10页 |
1.2.3 关于行为金融学中效用理论的研究文献 | 第10页 |
1.3 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| 第10页 |
1.3.1 文章的创新点 | 第10页 |
1.3.2 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 | 第10页 |
2. 相关概念与理论简述 | 第10-14页 |
2.1 民间借贷 | 第10-12页 |
2.1.1 民间借贷的界定 | 第11页 |
2.1.2 民间借贷的种类 | 第11-12页 |
2.1.3 民间借贷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| 第12页 |
2.2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12-14页 |
2.2.1 委托代理理论及模型简述 | 第12-13页 |
2.2.2 从委托代理角度来审视借贷关系 | 第13-14页 |
3. 借贷关系的委托代理模型 | 第14-20页 |
3.1 借贷双方效用函数的建立 | 第14-16页 |
3.1.1 抵押物存在下借贷双方对风险的态度 | 第14页 |
3.1.2 基本变量的设定 | 第14-15页 |
3.1.3 债权人的效用函数 | 第15页 |
3.1.4 债务人的效用函数 | 第15-16页 |
3.2 借贷双方效用函数的性质分析 | 第16-18页 |
3.2.1 借贷双方对期望收益的判断 | 第16-17页 |
3.2.2 借贷双方效用函数的性质 | 第17-18页 |
3.3 债权人针对合同的博弈 | 第18-20页 |
3.3.1 债权人的收益曲线 | 第18-19页 |
3.3.2 债权人博弈目标及受到的约束 | 第19-20页 |
4. 不同借贷关系下关于合同的博弈 | 第20-26页 |
4.1 正规借贷的委托代理模型分析 | 第20-24页 |
4.1.1 正规借贷的最优合同特性 | 第21-22页 |
4.1.2 正规借贷的最优行动范围 | 第22-24页 |
4.2 民间借贷的委托代理模型分析 | 第24-26页 |
4.2.1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债务人的抉择 | 第24页 |
4.2.2 民间借贷的最优合同 | 第24-25页 |
4.2.3 民间借贷合同的特性 | 第25-26页 |
5. 结论与建议 | 第26-32页 |
5.1 民间借贷与正规借贷的异同 | 第26-28页 |
5.2 民间借贷发展问题分析 | 第28-29页 |
5.3 民间借贷的规范与监管建议 | 第29-32页 |
注释 | 第32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35页 |
致谢 | 第35-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