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4 文献综述 | 第13-17页 |
1.4.1 关于商业信用涵义的文献综述 | 第13页 |
1.4.2 关于商业信用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| 第13-15页 |
1.4.3 关于商业信用再配置的文献综述 | 第15-16页 |
1.4.4 关于商业信用产生动机的文献综述 | 第16页 |
1.4.5 关于商业信用膨胀对企业价值影响的文献综述 | 第16-17页 |
1.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1.5.3 可能的创新之处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商业信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9-32页 |
2.1 商业信用及其规模 | 第19页 |
2.2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商业信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9-24页 |
2.2.1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商业信用及其特点 | 第19-21页 |
2.2.2 内部因素影响商业信用规模的现状及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2.3 外部因素影响商业信用规模的现状及分析 | 第22-24页 |
2.3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商业信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| 第24-31页 |
2.3.1 商业信用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| 第24-26页 |
2.3.2 商业信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| 第26-29页 |
2.3.3 回归结果与主要结论 | 第29-3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3章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商业信用最优规模存在性及其度量 | 第32-43页 |
3.1 商业信用最优规模及其存在性检验 | 第32-37页 |
3.1.1 商业信用的最优规模 | 第32页 |
3.1.2 商业信用最优规模的存在性 | 第32-33页 |
3.1.3 商业信用最优规模GMM模型检验 | 第33-37页 |
3.2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商业信用最优规模的确定 | 第37-42页 |
3.2.1 决定商业信用最优规模的动态模型分析 | 第37-40页 |
3.2.2 回归结果与最优规模计算 | 第40-41页 |
3.2.3 商业信用最优规模实证结果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4章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提供商业信用的主被动性分析 | 第43-50页 |
4.1 提供商业信用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| 第43-46页 |
4.1.1 商业信用与企业价值 | 第43-44页 |
4.1.2 替代性融资理论 | 第44页 |
4.1.3 买方市场理论 | 第44-45页 |
4.1.4 两种理论的比较 | 第45-46页 |
4.2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提供过多商业信用的现状 | 第46页 |
4.3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提供商业信用的主被动性检验 | 第46-48页 |
4.3.1 公司提供商业信用的主被动性分析的模型构建 | 第46-48页 |
4.3.2 回归结果与稳定性检验 | 第4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5章 研究结论及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的政策建议 | 第50-53页 |
5.1 研究结论 | 第50-51页 |
5.2 管理对策与政策建议 | 第51-53页 |
5.2.1 管理对策 | 第51-52页 |
5.2.2 政策建议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7页 |
后记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