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语动物成语研究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选题的缘起及选题的意义 | 第11页 |
1.2 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2.1 本体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2.2 文化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.3 语言及语言对比 | 第13-14页 |
1.2.4 汉语教学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对象的界定、搜集与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3.1 研究对象的界定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对象的搜集 | 第16页 |
1.3.3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动物成语文化意义分类 | 第17-29页 |
2.1 动物成语概说 | 第17-18页 |
2.2 动物的文化意义分类 | 第18-29页 |
2.2.1 神话传说中的动物 | 第18-19页 |
2.2.2 褒贬意义不同的动物 | 第19-22页 |
2.2.3 中外意义不同的动物 | 第22-24页 |
2.2.4 谐音的动物 | 第24-26页 |
2.2.5 文学作品形象固化的动物 | 第26页 |
2.2.6 指称人的动物 | 第26-27页 |
2.2.7 象征爱情的动物 | 第27页 |
2.2.8 象征凶吉的动物 | 第27-29页 |
第3章 动物成语的结构及对举形式分析 | 第29-41页 |
3.1 动物成语的结构 | 第29-33页 |
3.1.1 并列结构 | 第29-30页 |
3.1.2 偏正结构 | 第30页 |
3.1.3 主谓结构 | 第30-31页 |
3.1.4 述补结构 | 第31页 |
3.1.5 动宾结构 | 第31页 |
3.1.6 连动结构 | 第31-32页 |
3.1.7 紧缩结构 | 第32页 |
3.1.8 兼语结构 | 第32-33页 |
3.2 动物对举的形式及分析 | 第33-41页 |
3.2.1 两种动物相隔 | 第33-34页 |
3.2.2 两种动物相邻 | 第34-41页 |
第4章 动物成语词义不透明现象及成语教学 | 第41-53页 |
4.1 动物成语词义不透明现象的原因 | 第41-44页 |
4.1.1 成语中个别词语意思 | 第41页 |
4.1.2 动物的外表、生活习性 | 第41-42页 |
4.1.3 特指,比喻义有限定对象 | 第42页 |
4.1.4 宗教文化 | 第42-43页 |
4.1.5 典故、文章 | 第43页 |
4.1.6 省略了事件的前因后果,导致意义不明确 | 第43页 |
4.1.7 指代 | 第43-44页 |
4.2 汉语动物成语教学原则 | 第44-47页 |
4.3 汉语动物成语教学建议 | 第47-53页 |
4.3.1 成语的选择 | 第47-48页 |
4.3.2 课堂教学方法 | 第48-51页 |
4.3.3 课堂练习方法 | 第51-52页 |
4.3.4 课程设置 | 第52-53页 |
第5章 结语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附录 | 第57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