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30页 |
1.1 铝合金钻杆概述 | 第10-12页 |
1.2 铝合金钻杆的腐蚀磨损失效 | 第12-17页 |
1.3 铝合金表面防护方法研究现状 | 第17-24页 |
1.4 铝合金表面防护的腐蚀磨损性能研究现状 | 第24-27页 |
1.5 论文选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7-30页 |
第2章 实验设备方法及原理 | 第30-41页 |
2.1 实验方案 | 第30-31页 |
2.2 实验设备 | 第31-33页 |
2.2.1 超声波冷锻处理设备 | 第31页 |
2.2.2 微弧氧化设备 | 第31-32页 |
2.2.3 德国IM6型电化学工作站 | 第32-33页 |
2.2.4 CSM型摩擦磨损试验机 | 第33页 |
2.3 实验样品的制备 | 第33-35页 |
2.3.1 实验材料 | 第33-34页 |
2.3.2 表面改性处理 | 第34-35页 |
2.4 电化学实验 | 第35-36页 |
2.5 钻井液浸泡腐蚀实验 | 第36-38页 |
2.5.1 钻井液的配制 | 第36页 |
2.5.2 室温钻井液浸泡腐蚀 | 第36页 |
2.5.3 150 ℃钻井液浸泡腐蚀 | 第36-38页 |
2.6 摩擦磨损实验 | 第38页 |
2.7 分析表征手段 | 第38-41页 |
2.7.1 扫描电子显微镜 | 第38-39页 |
2.7.2 X射线衍射仪 | 第39页 |
2.7.3 金相显微镜 | 第39页 |
2.7.4 电子探针 | 第39页 |
2.7.5 透射电子显微镜 | 第39-40页 |
2.7.6 显微硬度计 | 第40页 |
2.7.7 表面三维形貌仪 | 第40-41页 |
第3章 超深井应用铝合金钻杆的腐蚀失效分析 | 第41-50页 |
3.1 引言 | 第41页 |
3.2 铝合金钻杆工程样件 | 第41-42页 |
3.3 腐蚀宏观形貌 | 第42-45页 |
3.4 腐蚀微观形貌 | 第45-47页 |
3.5 腐蚀产物及机理 | 第47-49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4章 表面改性铝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| 第50-57页 |
4.1 引言 | 第50页 |
4.2 表面形貌及纳米晶表征 | 第50-52页 |
4.3 显微硬度表征 | 第52页 |
4.4 电化学性能 | 第52-5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5章 表面改性铝合金的室温钻井液浸泡腐蚀磨损性能 | 第57-71页 |
5.1 引言 | 第57页 |
5.2 表面改性技术对室温钻井液腐蚀性能的影响 | 第57-60页 |
5.3 表面改性技术对室温钻井液磨损性能的影响 | 第60-64页 |
5.4 室温钻井液环境下的腐蚀磨损机理 | 第64-69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第6章 表面改性铝合金的高温钻井液浸泡腐蚀磨损性能 | 第71-82页 |
6.1 引言 | 第71页 |
6.2 表面改性技术对高温钻井液腐蚀性能的影响 | 第71-74页 |
6.3 表面改性技术对高温钻井液磨损性能的影响 | 第74-78页 |
6.4 高温钻井液环境下的腐蚀磨损机理 | 第78-81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81-82页 |
第7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82-84页 |
7.1 结论 | 第82-83页 |
7.2 展望 | 第83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91页 |
个人简历 | 第91-92页 |
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