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4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15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6页 |
1.2 文献综述与评析 | 第16-20页 |
1.2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6-17页 |
1.2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7-20页 |
1.3 研究思路 | 第20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渐进式延迟退休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| 第21-28页 |
2.1 渐进式延迟退休的含义 | 第21-23页 |
2.1.1 退休与法定退休年龄 | 第21-22页 |
2.1.2 延迟退休 | 第22页 |
2.1.3 渐进式延迟退休 | 第22-23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23-28页 |
2.2.1 生命周期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2.2 公平正义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2.3 制度变迁理论 | 第25-26页 |
2.2.4 路径依赖理论 | 第26-28页 |
第3章 我国退休政策的演变与现状 | 第28-37页 |
3.1 我国退休政策的演变 | 第28-31页 |
3.1.1 政策体系建立阶段(1951-1977年) | 第28-29页 |
3.1.2 政策体系调整阶段1978-1993年) | 第29-30页 |
3.1.3 政策体系停滞阶段(1994年以后) | 第30-31页 |
3.2 我国退休年龄政策的现状 | 第31-37页 |
3.2.1 退休年龄规定与实施背景 | 第31-34页 |
3.2.2 存在的问题 | 第34-37页 |
第4章 渐进式延迟退休的现实依据 | 第37-50页 |
4.1 延迟退休的现实需求 | 第37-43页 |
4.1.1 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| 第37-40页 |
4.1.2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需要 | 第40-41页 |
4.1.3 就业形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| 第41-43页 |
4.2 渐进式延迟退休的现实必要性 | 第43-50页 |
4.2.1 符合人口发展规律 | 第43页 |
4.2.2 受个人因素阻碍 | 第43-46页 |
4.2.3 受就业因素阻碍 | 第46-48页 |
4.2.4 受发展不平衡阻碍 | 第48-50页 |
第5章 国外推行延迟退休中的经验与教训借鉴 | 第50-58页 |
5.1 国外延迟退休的经验借鉴 | 第50-53页 |
5.1.1 西方国家延迟退休的举措 | 第51-52页 |
5.1.2 对我国的启示 | 第52-53页 |
5.2 国外延迟退休的教训 | 第53-58页 |
5.2.1 各国延迟退休改革遇到的阻力 | 第54-56页 |
5.2.2 对我国的启示 | 第56-58页 |
第6章 我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方案设计 | 第58-68页 |
6.1 渐进式延迟退休的理论原则 | 第58-59页 |
6.1.1 分类、分步骤的渐进原则 | 第58页 |
6.1.2 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 | 第58-59页 |
6.1.3 统筹兼顾原则 | 第59页 |
6.1.4 先试点后推行的原则 | 第59页 |
6.2 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目标 | 第59-61页 |
6.2.1 渐进式提高女性退休年龄 | 第59-60页 |
6.2.2 建立诱导机制,确保政策顺利实施 | 第60-61页 |
6.2.3 健全提前退休政策,规范退休政策 | 第61页 |
6.3 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方案的思考和建议 | 第61-65页 |
6.3.1 推行政策的时机选择 | 第61-62页 |
6.3.2 延迟退休的年龄确定 | 第62页 |
6.3.3 延迟退休的渐进模式 | 第62-65页 |
6.4 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评估与追踪决策 | 第65-68页 |
6.4.1 价值取向与理念 | 第65-66页 |
6.4.2 政策的适应性 | 第66页 |
6.4.3 政策的有效性 | 第66页 |
6.4.4 政策的可持续性 | 第66-67页 |
6.4.5 延迟退休的追踪决策 | 第67-68页 |
结论 | 第68-69页 |
参考资料 | 第69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| 第74-75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