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1 绪论 | 第9-21页 |
| 1.1 问题的提出:小尺度街区背景下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问题 | 第9-10页 |
| 1.2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0-11页 |
| 1.3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| 1.4 罗宾逊广场综合体的研究背景 | 第12-18页 |
| 1.4.1 埃里克森的建筑思想历程 | 第12-15页 |
| 1.4.2 罗宾逊广场综合体项目背景 | 第15-18页 |
| 1.5 研究意义 | 第18页 |
| 1.6 研究方法与框架 | 第18-21页 |
| 1.6.1 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| 1.6.2 研究框架 | 第20-21页 |
| 2 小街区背景下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的关键问题 | 第21-30页 |
| 2.1 小尺度街区与复杂功能和庞大体量间的设计关系 | 第21-23页 |
| 2.2 小尺度街区上的建筑流线组织 | 第23-25页 |
| 2.3 小尺度街区上的公共空间布局 | 第25-27页 |
| 2.4 小尺度街区上的建筑街道界面空间设计 | 第27-29页 |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| 3 分解与整合:罗宾逊广场综合体功能与体量的设计 | 第30-41页 |
| 3.1 三个街区间建筑功能空间的分解与整合 | 第30-37页 |
| 3.1.1 51 街区温哥华老法庭的改建 | 第31-32页 |
| 3.1.2 61、71 街区建筑功能空间的整合 | 第32-37页 |
| 3.2 三个街区内建筑体量的承转 | 第37-39页 |
| 3.3 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| 4 独立与交融:罗宾逊广场综合体的流线设计 | 第41-51页 |
| 4.1 三个街区间的流线组织 | 第41-48页 |
| 4.1.1 独立于城市交通体系的室外公共流线 | 第41-45页 |
| 4.1.2 综合体的入口分布及构成 | 第45-48页 |
| 4.2 建筑内部流线组织 | 第48-50页 |
| 4.3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| 5 分层与连贯:罗宾逊广场综合体多层次的公共交往空间营造 | 第51-61页 |
| 5.1 多层次的公共活动面 | 第51-55页 |
| 5.1.1 罗宾逊下沉广场 | 第51-52页 |
| 5.1.2 立体屋顶活动面 | 第52-54页 |
| 5.1.3 最高法庭共享空间 | 第54-55页 |
| 5.2 立体景观 | 第55-60页 |
| 5.3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| 6 分段与多样化:罗宾逊广场综合体与街道界面空间设计 | 第61-69页 |
| 6.1 建筑沿街界面空间设计 | 第61-67页 |
| 6.1.1 建筑广场与街道界面空间 | 第61-64页 |
| 6.1.2 建筑实体与街道界面空间 | 第64-65页 |
| 6.1.3 建筑入口与街道界面空间 | 第65-67页 |
| 6.2 建筑作为城市界面 | 第67页 |
| 6.3 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| 7 小街区背景下的大型公共建筑设计要点探讨 | 第69-86页 |
| 7.1 利用立体衔接空间组织建筑的功能与体量 | 第69-74页 |
| 7.2 建筑不同水平层与城市交通系统相结合组织建筑流线 | 第74-76页 |
| 7.3 立体化的公共交往空间设计 | 第76-81页 |
| 7.4 复合的街道界面空间设计 | 第81-85页 |
| 7.5 本章小结 | 第85-86页 |
| 8 结语 | 第86-8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8-90页 |
| 附录 | 第90-95页 |
| 致谢 | 第95-96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