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畜牧、动物医学、狩猎、蚕、蜂论文--动物医学(兽医学)论文--兽医基础科学论文--家畜微生物学(兽医病原微生物学)论文--家畜病毒学论文

细胞miRNA抑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(PRRSV)复制的相关研究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9页
英文缩略表第16-1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7-35页
    1.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概述第17页
    1.2 PRRSV病原学研究进展第17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PRRSV基因组结构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PRRSV基因组复制与亚基因组转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PRRSV非结构蛋白与结构蛋白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PRRSV细胞嗜性与入侵第21-22页
    1.3 PRRSV持续性感染与先天性免疫第22-24页
    1.4 Micro RNA研究概述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Micro RNA的发现与定义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Micro RNA的生物学发生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Micro RNA的作用特征第25-28页
    1.5 Micro RNA识别及靶基因预测第28-29页
    1.6 宿主mi RNA与病毒相互作用第29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病毒感染对mi RNA表达谱的影响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mi RNA对病毒复制的影响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利用mi RNA影响病毒嗜性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6.4 mi RNA与PRRSV第33-34页
    1.7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4-35页
第二章 mi R-26a通过激活I型干扰素通路抑制PRRSV复制第35-57页
    2.1 材料与方法第35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细胞与病毒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mi RNA模拟体(mimics)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主要试剂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主要仪器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mi RNA mimics转染和病毒多步生长曲线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(IFA)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7 SDS-PAGE和Western Blotting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8 RNA分离提取和实时定量PCR(q RT-PCR)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9 荧光素酶报告质粒的构建及荧光素酶试验第42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0 统计学分析第47页
    2.2 结果第47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mi R-26a具有抗PRRSV作用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mi R-26a对不同基因型和不同毒力的PRRSV毒株均有抑制作用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mi R-26a对PRRSV的抑制作用与剂量相关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mi R-26家族在PAM细胞上抑制PRRSV复制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种子区序列对于mi R-26发挥抗PRRSV作用是必需的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PAM细胞感染PRRSV引起mi R-26a/b上调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mi R-26a不与PRRSV基因组直接结合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8 mi R-26a上调I型干扰素及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第53-55页
    2.3 讨论第55-57页
第三章 细胞mi R-130抗PRRSV感染的相关研究第57-75页
    3.1 材料与方法第57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细胞、病毒和质粒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试剂和仪器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mi RNA的合成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mi RNA转染和病毒多步生长曲线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(IFA)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SDS-PAGE和Western Blotting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7 RNA分离提取和实时定量PCR(q RT-PCR)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8 Taqman探针一步法荧光定量RT-PCR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9 mi R-130靶位点的验证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0 动物体内试验第61-64页
    3.2 结果第64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软件预测PRRSV 5’UTR含有mi R-130潜在结合位点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mi R-130家族均具有抗PRRSV作用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mi R-130b对PRRSV复制的抑制作用最强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mi R-130b抑制PRRSV N蛋白表达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mi R-130b抑制作用的强弱与剂量相关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mi R-130b对不同北美型PRRSV均有抑制作用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mi R-130b直接靶向北美型PRRSV 5’ UTR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8 mi R-130b不激活IFN-α 和TNF-α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9 mi R-130b抗PRRSV感染的体内试验第71-73页
    3.3 讨论第73-75页
第四章 利用细胞内源mi RNA影响PRRSV复制的初步探索第75-85页
    4.1 材料与方法第75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细胞、质粒与细菌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主要试剂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主要仪器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病毒感染和总RNA提取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小RNA深度测序及数据分析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mi RNA选取与引物设计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7 突变病毒构建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8 突变病毒拯救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9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(IFA)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0 病毒多步生长曲线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1 突变病毒传代及测序第80页
    4.2 结果第80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深度测序小RNA文库的特征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PRRSV感染前后mi RNA表达的差异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定位在病毒基因组的vs RNA分布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突变病毒N蛋白检测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突变病毒生长曲线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突变病毒遗传稳定性第83-84页
    4.3 讨论第84-85页
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85-86页
参考文献第86-100页
致谢第100-101页
作者简介第101页

论文共10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
下一篇:我国志愿服务立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