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3.2 创新之处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新型城镇化相关概述 | 第15-22页 |
2.1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背景 | 第15-18页 |
2.1.1 我国城镇化历程的简要回顾 | 第15-17页 |
2.1.2 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| 第17-18页 |
2.2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| 第18-22页 |
2.2.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| 第18-19页 |
2.2.2 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 | 第19-22页 |
第3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与职能定位 | 第22-28页 |
3.1 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主要职能及其作用机理 | 第22-24页 |
3.1.1 城镇化进程中政府的主要职能 | 第22-23页 |
3.1.2 政府职能对城镇化进程的作用机理 | 第23-24页 |
3.2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转变我国政府职能的必要性 | 第24-25页 |
3.3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政府的职能定位 | 第25-28页 |
3.3.1 城镇战略规划的先行者 | 第25页 |
3.3.2 配套公共政策的落实者 | 第25页 |
3.3.3 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护者 | 第25-26页 |
3.3.4 城乡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| 第26页 |
3.3.5 城乡政社合作的促进者 | 第26-28页 |
第4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政府职能的现存问题及原因 | 第28-32页 |
4.1 新型城镇化中我国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| 第28-30页 |
4.1.1 政府职能的越位 | 第28-29页 |
4.1.2 政府职能的缺位 | 第29-30页 |
4.1.3 政府职能的错位 | 第30页 |
4.2 新型城镇化中我国政府职能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30-32页 |
4.2.1 政府对计划经济体制的“路径依赖” | 第31页 |
4.2.2 政府的“经济人”动机 | 第31页 |
4.2.3 政府的“有限理性” | 第31-32页 |
第5章 国内外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职能及其启示 | 第32-37页 |
5.1 现代政府职能的演变及趋势 | 第32页 |
5.2 国内外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职能案例分析 | 第32-35页 |
5.2.1 国外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职能案例 | 第32-34页 |
5.2.2 国内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职能案例——以成都市为例 | 第34-35页 |
5.3 国内外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职能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5-37页 |
5.3.1 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,共同推动城镇化建设 | 第35页 |
5.3.2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,采用适当手段进行干预 | 第35-36页 |
5.3.3 注重管理创新,提高管理效率 | 第36页 |
5.3.4 吸纳公众参与,培育社会组织 | 第36-37页 |
第6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与对策 | 第37-44页 |
6.1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方向 | 第37-39页 |
6.1.1 从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、政府引导 | 第37页 |
6.1.2 从主导城镇发展转变为提供城乡公共服务 | 第37-38页 |
6.1.3 从政府单一管理转变为多主体参与治理 | 第38页 |
6.1.4 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责失衡到权责匹配 | 第38-39页 |
6.2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完善我国政府职能的对策 | 第39-44页 |
6.2.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,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| 第39-40页 |
6.2.2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,规范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 | 第40-41页 |
6.2.3 完善财税体制改革,保障政府财权与事权的对等 | 第41页 |
6.2.4 落实多元投融资制度,合理引入民间资本 | 第41-42页 |
6.2.5 构建公众参与的管理机制,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| 第42页 |
6.2.6 改进官员道德考核制度,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| 第42-44页 |
第7章 结论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48-49页 |
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