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土力学、地基基础工程论文--地基基础论文--桩基及深基础论文--桩基论文

考虑钢筋屈服和混凝土损伤的桩基础水平承载特性分析

致谢第5-6页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9页
第1章 绪论第12-18页
    1.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水平承载桩工作性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水平承载桩研究方法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1 理论分析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2 试验分析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3 数值分析法第16页
    1.3 本文主要工作第16-18页
第2章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18-39页
    2.1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第19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摩尔库伦模型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混凝土弥散开裂模型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接触面模型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.1 接触对理论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.2 接触面相互作用力学模型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地应力平衡第31-32页
    2.2 数值分析模型的验证第32-36页
    2.3 水平承载力容许值的确定第36-37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7-39页
第3章 单桩水平承载特性影响因素分析第39-56页
    3.1 桩周土体参数的影响第39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土体内摩擦角的影响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土体弹性模量的影响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土体不排水强度的影响第44-46页
    3.2 桩身参数的影响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桩径的影响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桩长的影响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配筋率的影响第48-50页
    3.3 竖向荷载水平的影响第50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砂质土中竖向荷载水平的影响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粘土中竖向荷载水平的影响第53-55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55-56页
第4章 群桩基础水平承载特性分析第56-63页
    4.1 群桩效应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桩-土-桩的相互影响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第57页
    4.2 工程实例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工程概况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水平荷载来源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群桩基础类型第58页
    4.3 群桩数值分析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群桩数值模型的建立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结果分析第59-62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62-63页
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63-65页
    5.1 总结第63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63-65页
参考文献第65-69页
作者简历第69页

论文共6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含有主效紫鞘基因的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519的鉴定及PSH1定位
下一篇:水稻“紫色互补”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其在纯度检测中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