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11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4页 |
1.2 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1.4 研究设计 | 第14-16页 |
1.4.1 研究问题 | 第14-15页 |
1.4.2 研究思路 | 第15页 |
1.4.3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5 论文结构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| 第18-36页 |
2.1 核心概念界定 | 第18-23页 |
2.1.1 义务教育财政 | 第18-19页 |
2.1.2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| 第19-21页 |
2.1.3“均等化”和“均衡化”的辨析 | 第21-23页 |
2.1.4 义务教育财政均等化 | 第23页 |
2.2 文献计量分析 | 第23-25页 |
2.3 国内外相关研究 | 第25-35页 |
2.3.1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25-27页 |
2.3.2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27-35页 |
2.4 文献研究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3章 义务教育财政均等化:理论、指标和度量工具 | 第36-47页 |
3.1 基本理论的分析 | 第36-39页 |
3.1.1 义务教育的公共品属性 | 第36-37页 |
3.1.2 福利经济学与公共财政 | 第37页 |
3.1.3 义务教育财政公平理论 | 第37-39页 |
3.2 指标体系的选取 | 第39-41页 |
3.3 度量工具的选择 | 第41-47页 |
3.3.1 双变量泰尔指数 | 第41-43页 |
3.3.2 基尼系数 | 第43-44页 |
3.3.3 变异系数 | 第44-45页 |
3.3.4 Mcloone指数 | 第45页 |
3.3.5 Verstegen指数 | 第45-47页 |
第4章Y省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均等化水平的实证分析 | 第47-70页 |
4.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| 第47-48页 |
4.1.1 数据的收集过程 | 第47页 |
4.1.2 数据的整理过程 | 第47-48页 |
4.2 Y省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现状分析 | 第48-55页 |
4.2.1 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支出的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2.2 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的分析 | 第50-53页 |
4.2.3 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的分析 | 第53-55页 |
4.3 Y省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均等化水平的测度 | 第55-67页 |
4.3.1 Y省普通初中教育财政支出的均等化水平测度 | 第55-61页 |
4.3.2 Y省普通小学教育财政支出的均等化水平测度 | 第61-67页 |
4.4 五种度量工具对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总体不均等的测算结果分析 | 第67-70页 |
4.4.1 普通初中教育财政支出总体不均等的多种测量结果的比较 | 第68-69页 |
4.4.2 普通小学教育财政支出总体不均等的多种测量结果的比较 | 第69-70页 |
第5章Y省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均等化水平的结果讨论 | 第70-76页 |
5.1 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均等化情况的现状归纳 | 第70-72页 |
5.1.1 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水平呈逐年增加态势 | 第70-71页 |
5.1.2 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城乡差距总体缩小 | 第71页 |
5.1.3 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区域绝对差距加剧 | 第71-72页 |
5.2 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均等化程度的特征总结 | 第72-73页 |
5.2.1 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总体不均等程度有所改善 | 第72页 |
5.2.2 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区域间不均等稳固存在 | 第72页 |
5.2.3 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城乡间的不均等逐渐消减 | 第72页 |
5.2.4 西部城乡内不均等是总体不均等的主要构成 | 第72-73页 |
5.2.5 东南区域和东北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均等状态 | 第73页 |
5.3 影响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均等化的原因探析 | 第73-76页 |
5.3.1 经济基础差距大 | 第73-74页 |
5.3.2 政策落实不到位 | 第74页 |
5.3.3 体制机制不合理 | 第74页 |
5.3.4 绩效评价不健全 | 第74-75页 |
5.3.5 法律法规不完善 | 第75-76页 |
第6章 促进义务教育财政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| 第76-80页 |
6.1 宏观引领,完善顶层设计 | 第76-77页 |
6.1.1 目标定位是核心,追求优质的全民教育 | 第76页 |
6.1.2 体制完善是关键,科学划分财权和事权 | 第76-77页 |
6.1.3 法律健全是保障,推进教育财政法治化 | 第77页 |
6.2 中观统筹,强化省级管理 | 第77-78页 |
6.2.1 确定教育财政均等配置的标准 | 第77页 |
6.2.2 政策适度倾斜方能补足超短板 | 第77-78页 |
6.2.3 兼顾财政转移支付和激励作用 | 第78页 |
6.3 微观监测,落实基层职责 | 第78-80页 |
6.3.1 合理落实现有的义务教育财政政策,形成良性循环 | 第78页 |
6.3.2 科学开展义务教育财政的绩效评价,定期予以反馈 | 第78-79页 |
6.3.3 动态监测义务教育财政的均等程度,适时进行调整 | 第79-80页 |
第7章 研究不足与后续展望 | 第80-82页 |
7.1 研究不足 | 第80页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80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7页 |
附录 | 第87-93页 |
附录 1:访谈提纲 | 第87-88页 |
附录 2:部分访谈记录 | 第88-91页 |
附录 3:变量聚类图 | 第91-93页 |
致谢 | 第93-9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| 第95-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