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8-4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8-21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21-23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21-22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22-2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3-40页 |
1.3.1 学术新媒体研究现状 | 第23-28页 |
1.3.2 学术信息服务研究现状 | 第28-34页 |
1.3.3 新媒体信息服务研究现状 | 第34-38页 |
1.3.4 研究总结与评述 | 第38-40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40-45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40-43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43-44页 |
1.4.3 技术路线 | 第44-45页 |
1.5 研究创新点 | 第45-46页 |
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| 第46-62页 |
2.1 学术新媒体内涵与类型 | 第46-52页 |
2.1.1 学术新媒体的内涵 | 第46-49页 |
2.1.2 学术新媒体的特征 | 第49-50页 |
2.1.3 学术新媒体的类型 | 第50-52页 |
2.2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内涵与特征 | 第52-55页 |
2.2.1 信息服务的内涵 | 第52-53页 |
2.2.2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的内涵 | 第53页 |
2.2.3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的特征 | 第53-55页 |
2.3 用户需求理论 | 第55-57页 |
2.4 用户体验理论 | 第57-58页 |
2.5 信息系统成功模型 | 第58-60页 |
2.6 感知服务质量理论 | 第60-61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3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及其动态演化规律 | 第62-80页 |
3.1 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的形成 | 第62-63页 |
3.2 基于用户体验的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层次 | 第63-66页 |
3.2.1 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的关系 | 第63-64页 |
3.2.2 基于用户体验的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层次划分 | 第64-66页 |
3.3 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的内容 | 第66-70页 |
3.3.1 认知需求 | 第67-68页 |
3.3.2 感官需求 | 第68页 |
3.3.3 交互需求 | 第68-69页 |
3.3.4 情感需求 | 第69-70页 |
3.3.5 社会及自我实现需求 | 第70页 |
3.4 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动态演化的成因及方向 | 第70-73页 |
3.4.1 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演化的成因 | 第70-71页 |
3.4.2 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演化的方向 | 第71-73页 |
3.5 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的动态演化规律 | 第73-78页 |
3.5.1 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质的演化 | 第73-75页 |
3.5.2 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量的演化 | 第75-78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78-80页 |
第4章 学术新媒体信息流转及信息服务过程 | 第80-108页 |
4.1 学术新媒体信息流转过程 | 第80-83页 |
4.1.1 学术新媒体信息流转的内涵 | 第80-81页 |
4.1.2 学术新媒体信息流转过程模型 | 第81-82页 |
4.1.3 学术新媒体信息流转的特性 | 第82-83页 |
4.2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的组成要素 | 第83-95页 |
4.2.1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主体 | 第84-87页 |
4.2.2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对象 | 第87-88页 |
4.2.3 学术新媒体信息资源 | 第88-90页 |
4.2.4 学术新媒体平台 | 第90-93页 |
4.2.5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环境 | 第93-95页 |
4.3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各组成要素的内在关系 | 第95-99页 |
4.3.1 以信息服务主体为中心的相互作用关系 | 第95-97页 |
4.3.2 以信息用户为中心的相互作用关系 | 第97-98页 |
4.3.3 以学术新媒体平台为中心的相互作用关系 | 第98-99页 |
4.4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过程 | 第99-103页 |
4.5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动力 | 第103-106页 |
4.5.1 用户需求的牵引力 | 第103-104页 |
4.5.2 服务主体效益的驱动力 | 第104-105页 |
4.5.3 信息技术进步的推动力 | 第105-106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106-108页 |
第5章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模式 | 第108-142页 |
5.1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模式的内涵与分类 | 第108-110页 |
5.1.1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模式的内涵 | 第108-109页 |
5.1.2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模式的划分 | 第109-110页 |
5.2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的一般模式 | 第110-113页 |
5.2.1 资源共享型信息服务模式 | 第110-111页 |
5.2.2 需求牵引型信息服务模式 | 第111-112页 |
5.2.3 技术支撑型信息服务模式 | 第112-113页 |
5.3 嵌入科研过程的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模式 | 第113-122页 |
5.3.1 嵌入性理论概述 | 第113-114页 |
5.3.2 嵌入科研过程的信息服务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| 第114-116页 |
5.3.3 嵌入科研过程的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| 第116-119页 |
5.3.4 实践应用分析 | 第119-122页 |
5.4 基于信息增值的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模式 | 第122-130页 |
5.4.1 融知发酵理论概述 | 第122-123页 |
5.4.2 基于信息增值的信息服务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| 第123-125页 |
5.4.3 基于信息增值的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| 第125-127页 |
5.4.4 实践应用分析 | 第127-130页 |
5.5 基于用户关系网络的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模式 | 第130-138页 |
5.5.1 社会网络理论概述 | 第130-132页 |
5.5.2 基于用户关系网络的信息服务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| 第132-133页 |
5.5.3 基于用户关系网络的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| 第133-136页 |
5.5.4 实践应用分析 | 第136-138页 |
5.6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模式的对比分析 | 第138-141页 |
5.6.1 相同点分析 | 第138-140页 |
5.6.2 不同点分析 | 第140-141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141-142页 |
第6章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 | 第142-180页 |
6.1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的内涵 | 第142-143页 |
6.2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设 | 第143-147页 |
6.3 实证分析 | 第147-166页 |
6.3.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| 第147-149页 |
6.3.2 信度和效度检验 | 第149-154页 |
6.3.3 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154-166页 |
6.4 模型分析和假设检验 | 第166-168页 |
6.5 实证结果讨论和分析 | 第168-170页 |
6.6 基于DEMATEL方法的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| 第170-178页 |
6.6.1 基于DEMATEL方法的关键因素识别步骤 | 第171-173页 |
6.6.2 计算结果和分析 | 第173-178页 |
6.7 本章小结 | 第178-180页 |
第7章 基于用户感知的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评价 | 第180-198页 |
7.1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的原则 | 第180-181页 |
7.2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选取和说明 | 第181-185页 |
7.2.1 指标选取 | 第181-183页 |
7.2.2 指标说明 | 第183-185页 |
7.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185-189页 |
7.3.1 模糊层次分析法 | 第185-186页 |
7.3.2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186-189页 |
7.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| 第189-192页 |
7.5 评价方法应用研究 | 第192-197页 |
7.5.1 评价对象选取 | 第192-193页 |
7.5.2 评价指标量化及数据获取 | 第193-194页 |
7.5.3 评价方法计算过程 | 第194-196页 |
7.5.4 评价结果分析 | 第196-197页 |
7.6 本章小结 | 第197-198页 |
第8章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| 第198-208页 |
8.1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主体层面 | 第198-200页 |
8.1.1 增强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意识 | 第198-199页 |
8.1.2 洞察与满足学术新媒体用户的多层次需求 | 第199页 |
8.1.3 全面提升自身的学术信息服务素质和能力 | 第199-200页 |
8.1.4 加大学术新媒体的宣传力度 | 第200页 |
8.2 学术新媒体信息用户层面 | 第200-202页 |
8.2.1 有效促进学术新媒体用户的参与和互动 | 第200-201页 |
8.2.2 培养学术新媒体情境下的用户信息素养 | 第201页 |
8.2.3 推动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| 第201-202页 |
8.3 学术新媒体信息资源层面 | 第202-203页 |
8.3.1 丰富学术信息资源的类型和形式 | 第202页 |
8.3.2 加强学术信息的原创性和整合性 | 第202-203页 |
8.3.3 实现个性化信息资源的精准推送 | 第203页 |
8.4 学术新媒体平台层面 | 第203-204页 |
8.4.1 优化学术新媒体平台的交互功能与界面设计 | 第203-204页 |
8.4.2 拓展学术信息传播方式和科研服务功能 | 第204页 |
8.5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环境层面 | 第204-206页 |
8.5.1 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| 第204-205页 |
8.5.2 加强学术新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 | 第205页 |
8.5.3 促进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主体与用户的互利共赢 | 第205-206页 |
8.6 本章小结 | 第206-208页 |
第9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208-212页 |
9.1 研究结论 | 第208-210页 |
9.2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210-2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12-228页 |
附录 | 第228-238页 |
研究成果 | 第238-240页 |
致谢 | 第2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