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企业经济论文--企业生产管理论文--企业技术管理论文

制造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中的知识管理系统设计--以i事业处为例

摘要第7-8页
Abstract第8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8页
    第一节 研究背景、目的和意义第10页
    第二节 问题提出第10-11页
    第三节 文献综述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国外研究现状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国内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文献总结第14-15页
    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文献法研究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实证研究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经验总结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技术路线第15-16页
    第五节 论文结构第16-18页
第二章 基础理论的认识和研究第18-29页
    第一节 知识管理的定义和目的第18-19页
    第二节 知识管理的两种编码模式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知识链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编码类型管理模式(Codification Mode)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人物化类型管理模式(Personalization Mode)第20-21页
    第三节 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定义第21-23页
    第四节 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资源类方面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管理类方面第24页
    第五节 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第24-25页
    第六节 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关系第25-27页
    第七节 技术创新能力的初步评价类别第27-29页
第三章 制造型企业中的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关系模型构建第29-47页
    第一节 企业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知识管理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协同关系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具有导向的关系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技术创新对知识管理具有反馈的关系第32-33页
    第二节 企业知识管理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运用第33-4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技术创新中导入知识管理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创新构思阶段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创新决策阶段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研究开发(R&D)阶段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小量试生产阶段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六、大量生产阶段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七、市场商业化(营销)阶段第40-42页
    第三节 企业的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流程的关系模型第42-4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管理关系模型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技术创新能力中的知识管理关系模型第45-47页
第四章 基于i事业处的案例研究第47-74页
    第一节 i事业处简介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背景情况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组织架构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业务 & 生产流程图第48页
    第二节 i事业处H案例分析第48-53页
    第三节 i事业处的实践行为成果第53-55页
    第四节 SWOT分析i事业处的知识管理状况第55-58页
    第五节 SECI分析i事业处的知识转化状况第58-62页
    第六节 资源基础观的理论分析i事业处的技术创新能力状况第62-64页
    第七节 i事业处基于知识管理的技术创新能力状况分析第64-65页
    第八节 对i事业处的知识管理系统需求之调查问卷分析第65-74页
第五章 面向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知识管理系统设计第74-85页
    第一节 面向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知识管理系统的规划第74-7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知识管理系统作用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知识管理系统的要求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知识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和功能简单描述第76-79页
    第二节 知识管理系统模块设计和功能介绍第79-8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知识缺口模块的架构设计和功能描述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知识获取模块的架构设计和功能描述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知识整合模块的架构设计和功能描述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知识应用模块的架构设计和功能描述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知识共享模块的架构设计和功能描述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六、知识创新模块的架构设计和功能描述第83-85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5-87页
参考文献第87-90页
附录 i事业处的知识管理状况调查问卷第90-94页
致谢第94页

论文共9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正交投影和幂等算子线性组合的W-加权Drazin逆
下一篇:律动教学与舞蹈启蒙教育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