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(一) 选题意义 | 第9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页 |
(三)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| 第9-10页 |
(四) 本文力图实现的创新 | 第10-11页 |
一、公共建筑与公共建筑节能的界定 | 第11-12页 |
(一) 公共建筑的涵义 | 第11页 |
(二) 公共建筑节能的涵义 | 第11-12页 |
二、我国公共建筑节能立法现状剖析 | 第12-22页 |
(一) 我国公共建筑节能的立法进程定位 | 第12-14页 |
1. 我国公共建筑节能立法的起步阶段 | 第12页 |
2. 我国公共建筑节能立法的提速阶段 | 第12-13页 |
3. 我国公共建筑节能立法的突破阶段 | 第13-14页 |
(二) 我国公共建筑节能法律制度整理 | 第14-18页 |
1. 公共建筑节能规划制度 | 第14-16页 |
2. 公共建筑节能标准制度 | 第16-17页 |
3. 公共建筑节能激励制度 | 第17页 |
4. 公共建筑节能监督管理制度 | 第17-18页 |
(三) 我国公共建筑节能立法的主要问题揭示 | 第18-22页 |
1. 公共建筑节能的立法观念不够先进 | 第18-21页 |
2. 公共建筑节能的立法宗旨没有保持统一 | 第21页 |
3. 公共建筑节能规范系统存在结构性缺陷 | 第21-22页 |
三、我国公共建筑节能法律制度构建的理论解释 | 第22-34页 |
(一) 克服失灵理论 | 第23-25页 |
1. 克服失灵理论的内涵 | 第23-24页 |
2. 克服失灵理论对公共建筑节能法律制度建构的解释力 | 第24页 |
3. 克服失灵理论对我国公共建筑节能法律制度建构的具体指引 | 第24-25页 |
(二) 社会本位理论 | 第25-27页 |
1. 社会本位观念在我国公共建筑节能法律制度建构中的适应性 | 第25-26页 |
2. 我国公共建筑节能法律制度建构对社会本位观念的表达 | 第26-27页 |
(三) 社会公正理论 | 第27-31页 |
1. 社会公正理论的核心内容 | 第28页 |
2. 我国公共建筑节能法律制度建构的理论困境 | 第28-29页 |
3. 社会公正理论在我国公共建筑节能法律制度建构中的具体实践 | 第29-31页 |
(四) 社会责任理论 | 第31-34页 |
1. 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内容 | 第31-32页 |
2. 社会责任理论对我国公共建筑节能法律制度建构的回应性 | 第32-33页 |
3. 我国公共建筑节能法律制度建构对社会责任理论的呼应 | 第33-34页 |
四、完善我国公共建筑节能法律制度的构想 | 第34-46页 |
(一) 公共建筑节能市场准入制度 | 第34-36页 |
1. 公共建筑节能市场主体类型 | 第34-35页 |
2. 公共建筑节能市场的准入条件 | 第35-36页 |
(二) 公共建筑节能收费制度 | 第36-39页 |
1. 能耗定额制度 | 第36-37页 |
2. 超限额加价制度 | 第37页 |
3. 能耗指标交易制度 | 第37-39页 |
(三) 公共建筑节能的经济激励制度 | 第39-42页 |
1. 税收优惠 | 第40页 |
2. 信贷优惠 | 第40-41页 |
3. 财政补贴 | 第41-42页 |
(四) 公共建筑节能的监管制度 | 第42-46页 |
1. 节能认证和标识制度 | 第42-43页 |
2. 信息披露制度 | 第43-44页 |
3. 公共建筑节能的行政赔偿责任制度 | 第44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