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2页 |
一、什么是可得利益 | 第12-15页 |
(一) 可得利益定义及特征 | 第12-13页 |
(二) 可得利益类型 | 第13-15页 |
1. 违法吊销许可证和执照、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造成的营业利润收入损失 | 第13页 |
2. 财产查封、扣押、冻结、征收、征用期间出租所获收益减少的损失 | 第13-14页 |
3. 国家机关对保全财产所获的收益 | 第14页 |
4. 对营业性单位组织的非物质性财产损害 | 第14-15页 |
5. 知识产权类收益损失 | 第15页 |
6. 其他可得利益收益损失 | 第15页 |
二、可得利益损害国家赔偿的必要性 | 第15-18页 |
(一) 可得利益损害国家赔偿的缘由 | 第15-16页 |
(二) 可得利益损害国家赔偿的意义 | 第16-18页 |
1. 减少违法行为发生的需要 | 第16页 |
2. 实现立法目的和功能的需要 | 第16页 |
3. 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需要 | 第16-17页 |
4. 经济发展的需要 | 第17页 |
5. 民权意识提高的需要 | 第17页 |
6. 法治进程的需要 | 第17-18页 |
7. 实现公平正义的需要 | 第18页 |
三、可得利益损害赔偿的比较研究 | 第18-22页 |
(一) 可得利益损害在国内民事领域相关法律规定研究 | 第18-20页 |
1. 民法通则 | 第18-19页 |
2. 合同法 | 第19页 |
3. 侵权责任法 | 第19页 |
4. 小结 | 第19-20页 |
(二) 可得利益损害在国内外国家赔偿中相关法律规定研究 | 第20-22页 |
1. 美国 | 第20页 |
2. 德国 | 第20-21页 |
3. 韩国 | 第21页 |
4. 日本 | 第21-22页 |
5. 台湾地区 | 第22页 |
6. 小结 | 第22页 |
四、《国家赔偿法》如何建立可得利益损害赔偿制度 | 第22-29页 |
(一)增加对可得利益损害赔偿 | 第22-27页 |
1. 国家赔偿可得利益的情形 | 第23-25页 |
2. 可得利益损害的举证责任 | 第25页 |
3. 可得利益损害计算方法 | 第25-27页 |
(二) 确立补偿性赔偿标准 | 第27-29页 |
结语 | 第29-30页 |
致谢 | 第30-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1-3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