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

严寒地区硬质铺装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4-24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4-15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的目的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的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的趋势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第19-20页
    1.4 研究的对象、方法与论文框架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论文的创新点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的对象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研究的方法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论文研究框架第23-24页
第二章 严寒地区硬质铺装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第24-46页
    2.1 基本概念界定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严寒地区的概念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硬质铺装的概念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景观设计的概念第26页
    2.2 硬质铺装的功能特性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物质功能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精神功能第29-30页
    2.3 硬质铺装的分类及适用场地第30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硬质铺装的分类第30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不同硬质铺装的适用场地第37-39页
    2.4 硬质铺装的设计要素第39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铺装色彩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铺装质感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铺装尺度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铺装纹样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高差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6 边界第44-46页
第三章 严寒地区硬质铺装的设计要点分析第46-60页
    3.1 严寒地区硬质铺装的特点与局限性因素分析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硬质铺装的特点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导致严寒地区硬质铺装局限性的因素分析第46-48页
    3.2 严寒地区硬质铺装的设计应对与分析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硬质铺装对小气候的营造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硬质铺装的防滑处理和透水性铺装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硬质铺装的抗冻性的要求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丰富硬质铺装的颜色第50-51页
    3.3 硬质铺装的设计原则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以人为本的原则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尊重、保护和传承历史的原则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协调性的原则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从地域文化中获取设计灵感的原则第52页
    3.4 硬质铺装的构形分析第52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构形的基本要素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构形的基本形式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构形的基本设计手法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构形的个性化设计第57-58页
    3.5 严寒地区硬质铺装可持续性分析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就地取材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透水性铺装的使用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废弃材料的再利用第59-60页
第四章 严寒地区硬质铺装在建三江森林公园中的实践应用第60-68页
    4.1 建三江的地理环境第60页
    4.2 建三江的历史和地域文化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建三江的历史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建三江地域文化第61-62页
    4.3 严寒地区硬质铺装的地域性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材料的地域性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色彩的地域性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文脉的地域性第62-63页
    4.4 建三江森林公园硬质铺装的设计施工第63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建三江森林公园的项目概况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建三江森林公园的设计理念分析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硬质铺装在建三江森林公园中的设计表达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对比案例分析第66-68页
第五章 结论第68-70页
    5.1 总结第68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68-70页
参考文献第70-72页
作者简介第72页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2-74页
致谢第74页

论文共7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连续式搅拌机动态特性的研究
下一篇:Mn-Co-Ni-O薄膜及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