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4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.1 研究的目的 | 第15页 |
1.2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3 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的趋势 | 第16-20页 |
1.3.1 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 | 第16-19页 |
1.3.2 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 | 第19-20页 |
1.4 研究的对象、方法与论文框架 | 第20-24页 |
1.4.1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20-21页 |
1.4.2 研究的对象 | 第21页 |
1.4.3 研究的方法 | 第21-23页 |
1.4.4 论文研究框架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严寒地区硬质铺装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 | 第24-46页 |
2.1 基本概念界定 | 第24-26页 |
2.1.1 严寒地区的概念 | 第24-25页 |
2.1.2 硬质铺装的概念 | 第25-26页 |
2.1.3 景观设计的概念 | 第26页 |
2.2 硬质铺装的功能特性 | 第26-30页 |
2.2.1 物质功能 | 第26-29页 |
2.2.2 精神功能 | 第29-30页 |
2.3 硬质铺装的分类及适用场地 | 第30-39页 |
2.3.1 硬质铺装的分类 | 第30-37页 |
2.3.2 不同硬质铺装的适用场地 | 第37-39页 |
2.4 硬质铺装的设计要素 | 第39-46页 |
2.4.1 铺装色彩 | 第39-40页 |
2.4.2 铺装质感 | 第40-41页 |
2.4.3 铺装尺度 | 第41-42页 |
2.4.4 铺装纹样 | 第42-43页 |
2.4.5 高差 | 第43-44页 |
2.4.6 边界 | 第44-46页 |
第三章 严寒地区硬质铺装的设计要点分析 | 第46-60页 |
3.1 严寒地区硬质铺装的特点与局限性因素分析 | 第46-48页 |
3.1.1 硬质铺装的特点 | 第46页 |
3.1.2 导致严寒地区硬质铺装局限性的因素分析 | 第46-48页 |
3.2 严寒地区硬质铺装的设计应对与分析 | 第48-51页 |
3.2.1 硬质铺装对小气候的营造 | 第48页 |
3.2.2 硬质铺装的防滑处理和透水性铺装 | 第48-49页 |
3.2.3 硬质铺装的抗冻性的要求 | 第49-50页 |
3.2.4 丰富硬质铺装的颜色 | 第50-51页 |
3.3 硬质铺装的设计原则 | 第51-52页 |
3.3.1 以人为本的原则 | 第51页 |
3.3.2 尊重、保护和传承历史的原则 | 第51页 |
3.3.3 协调性的原则 | 第51-52页 |
3.3.4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| 第52页 |
3.3.5 从地域文化中获取设计灵感的原则 | 第52页 |
3.4 硬质铺装的构形分析 | 第52-58页 |
3.4.1 构形的基本要素 | 第52-54页 |
3.4.2 构形的基本形式 | 第54-57页 |
3.4.3 构形的基本设计手法 | 第57页 |
3.4.4 构形的个性化设计 | 第57-58页 |
3.5 严寒地区硬质铺装可持续性分析 | 第58-60页 |
3.5.1 就地取材 | 第58-59页 |
3.5.2 透水性铺装的使用 | 第59页 |
3.5.3 废弃材料的再利用 | 第59-60页 |
第四章 严寒地区硬质铺装在建三江森林公园中的实践应用 | 第60-68页 |
4.1 建三江的地理环境 | 第60页 |
4.2 建三江的历史和地域文化 | 第60-62页 |
4.2.1 建三江的历史 | 第60-61页 |
4.2.2 建三江地域文化 | 第61-62页 |
4.3 严寒地区硬质铺装的地域性 | 第62-63页 |
4.3.1 材料的地域性 | 第62页 |
4.3.2 色彩的地域性 | 第62页 |
4.3.3 文脉的地域性 | 第62-63页 |
4.4 建三江森林公园硬质铺装的设计施工 | 第63-68页 |
4.4.1 建三江森林公园的项目概况 | 第63-64页 |
4.4.2 建三江森林公园的设计理念分析 | 第64-65页 |
4.4.3 硬质铺装在建三江森林公园中的设计表达 | 第65-66页 |
4.4.4 对比案例分析 | 第66-68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68-70页 |
5.1 总结 | 第68页 |
5.2 展望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2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2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