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保险论文--中国保险业论文--各种类型保险论文

农民工养老保险城乡异地转移接续问题研究--以西安市为例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17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0页
    1.2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内容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方法第11页
    1.3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1页
    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国内外研究评价第15-17页
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第17-22页
    2.1 概念界定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农民工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国内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类型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本文研究内容第19-20页
    2.2 理论依据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马克思主义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理论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社会扣除理论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蒂伯特投票理论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社会公平理论第21-22页
第三章 国内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和农民工参保现状第22-28页
    3.1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回顾第22-23页
    3.2 国内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行模式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北京模式——仿城型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上海模式-—综合型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广深模式-—扩面型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西安市现行模式第24页
    3.3 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制度现状第24-25页
    3.4 全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情况第25-28页
第四章 西安市农民工养老保险城乡异地转移接续情况调查第28-35页
    4.1 西安市农民工概况第28页
    4.2 调查方法第28-29页
    4.3 调查结果分析第29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调查对象参加养老保险情况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调查对象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情况第31-35页
第五章 农民工养老保险城乡异地转移接续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第35-42页
    5.1 农民工养老保险城乡异地转移接续存在的问题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农民工认知力低,不了解或误解新政策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各地转接程序不一致,待遇认定存在差别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人为设置障碍,转入地变相限制转入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经办机构效率低下,转接手续周期过长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养老保险信息系统不统一,数据对接存在障碍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6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不同,待遇差距较大第37-38页
    5.2 造成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难的原因分析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制度设计不够合理,缺乏配套细则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,地方财政利益博弈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基金统筹层次过低,未实现全国统筹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政府管理手段落后,制约转接效率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城乡户籍制度壁垒,造成转接困难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政策宣传不到位,参保人有趋富心理第40-42页
第六章 进一步完善当前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制度的建议第42-47页
    6.1 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思路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转移部分统筹资金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分段折算缴费年限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科学设定过渡期农民工转移时最低缴费年限第44-45页
    6.2 加强农民工转移接续工作的对策措施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提高统筹层次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进行配套改革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加强经办管理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统一信息系统第46-47页
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第47-49页
    7.1 结论第47-48页
    7.2 本文的不足第48-49页
参考文献第49-52页
附录第52-55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55-56页
致谢第56页

论文共5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融合辅助转向功能的电动轮汽车电子差速控制研究
下一篇:E-ECHPS系统的永磁转差离合器设计及性能研究